桐城市是桐城派的故乡。去年以来,桐城市投资20多亿元,实施宰相府、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和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三大项目,在集中展示桐城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寻古访胜的游人现在只能看到一条复原的六尺巷,巷子北边的大地主吴家如今是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的职工宿舍区,只能看到一座破败的亭子,巷子南边的宰相府如今是荣康院的办公区和住院部,传说老宰相张英种植的一棵皂角树,是宰相府唯一的遗存。日前,记者在荣康院看到,院墙外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在一座小锅炉烟囱的熏烤下,依然发出了新绿。据荣康院办公室主任朱旺保介绍:目前宰相府遗存的这一棵皂角树,传说是宰相亲手植的,每年开花结果。
花开花落,皂角树又迎来了春天。桐城市为了打造文化品牌,决定搬迁荣康院、恢复宰相府和吴府,2009年与荣康院达成协议,现在,新荣康院正在办理开工手续,在拆迁的同时,对能开工的地方已经进行了三通一平,力争今年4月正式开工。荣康院院长吴毅的父母都是荣康院职工,从小在荣康院长大,他对宰相府记忆犹新,对恢复宰相府也充满了期待,他说:“70年代的时候,保存得还比较完整,宰相府规模比较宏大,当时有的大厅就像金銮殿一样,柱子非常大,都是楠木的。真正恢复起来以后,对桐城市打文化品牌,光扬桐城文化,应该讲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桐城文庙是桐城市著名的古迹,见证了桐城昌盛的文运。文庙所在地是桐城市区的黄金地段,左邻右舍分别是桐城市委大院、市政府大院。去年,桐城市委市政府腾出了大院,在外面租房办公,出人意料的是,价值不菲的市委市政府大院并没有开发商住楼,而是用于建设“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王强说:“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搬出来,应该说是去年一年我们对文化最大的投入,至少有5个亿到7个亿吧。我们把黄金地段腾出来,用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现在,桐城市委大院、市政府大院除了暂时保留市委少量建筑,已经拆除了地面建筑,平整了土地,院内的树木也被移栽到别处。即将动工兴建的桐城文化博物馆,规模宏伟,相当于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三大展区,即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的展示区,古代科举文化展示区,以文庙北边的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为核心的桐城氏族文化展示区。老宰相张英的第十一世孙、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张泽国说:桐城文化的主体构成,是由世家大族的氏族文化作为细胞,然后形成了明清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后的博物馆不是一个一般概念的地域性的综合博物馆,而是一个专题性的文化博物馆,主要集中展示一个地域持续几百年乃至在国内比较罕见的桐城文化,这对当今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发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六尺巷的故事,父子宰相的故事,都发生在桐城的老城区,可是,桐城老城遇到的尴尬是有史可讲,无景可看。因此,桐城市把老城规划为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桐城市委书记王强说:“我们现在提出对老城的保护,一个是在载体上要做减法,将来这一块地方主要用于人们来参观,来怀古,来研究桐城文化,第二是顺应当代对文化的现实需求,要把历史文化的形态和现代经营的业态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我想把几条破落的有历史的大街,变成就像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来展示我们的文化。”
除了一座有故事的老城,桐城市还有一条有价值的老街———孔城老街。孔城老街位于桐城市区东边10公里,菜子湖西岸,水陆交通发达,是明清两代安徽中部重要的商埠,见证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商业的兴衰。老街全长2.2公里,保留了北宋时代的格局,明清时期的风貌,去年被北京中坤投资集团看中后整体收购,投资8.8亿元,建设“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分为保护区域和新建区域,目前,保护区域共计动迁居民640户,已经修复桐乡书院、李鸿章钱庄等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新建区域也已经动工兴建10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孔城镇副镇长陆为兵告诉记者:中坤接手以后,第一步对街道、下水道进行了清理,路面没有动;第二步稍微检修了屋面,并修复了一些有问题的房屋立柱。
桐城文化是与徽文化相提并论的安徽省标志性文化之一,也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地域性文化。在一座老城和一条老街,桐城市实施宰相府、桐城文化博物馆、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三大建设项目,大力挖掘、整理和展示桐城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投资累计超过20个亿。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账,桐城市委书记王强是这样算的:“要讲效益的话,短期内肯定是划不来,但是,长远来说,你一个地方多10个亿的GDP、少10个亿的GDP,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不算一回事。但是,你的黄梅戏弘扬得怎么样,你的桐城派文化弘扬得怎么样,挖掘得怎么样,那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有益的补充,更有意义。” 安徽台记者徐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