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安在线:桐城开创预算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十一五”期间,桐城市财政预算管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为确保“十一五”末全市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圆满实现财政强市目标,该市始终把做大财政收入规模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一是及时分解落实年初预算收入任务。按照市人大批准的收入计划,结合镇(街道)经济财政发展情况,及时分解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由市政府文件正式下达并进行考核。二是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着力加强财税库信息网络建设,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和财政收入形势,增强对收入情况的预见性,全面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变化情况,每月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主动加强与财税库等部门的联系。通过与国税、地税、国土、人行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共同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确保完成全市财政收入目标任务。2010年该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33亿元,比2005年增收8.01亿元,年均递增27.8%,按照省财政厅的考核口径,该市顺利实现“十一五”期间财政强县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该市每年预算都足额保证民生工程配套资金需要,优先保障教育、卫生、公检法等重点支出,从紧控制“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10年该市民生工程投入资金达5.09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25.1%。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该市努力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多管齐下,通过提高预算完整性、建立专项资金函告制度、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等有效方式,加快支出进度,提升财政工作效能和财政部门形象,财政支出进度考核多次获得省财政厅表彰。2010年该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28亿元,比2005年增加15.01亿元,年均递增30.9%,支出规模年年上台阶,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

  财政预算既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要发挥财政预算职能,必须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十一五”期间该市改革进程明显加快,2007年出台《桐城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源头上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2008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试点。2009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实现“无缝覆盖”。2010年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探索绩效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最佳结合点。由于财政历来是社会的热点和矛盾的焦点,各项改革实施之初,不仅仅是财政部门内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革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压力,该市财政系统迎难而上,各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健全,“阳光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锦上添花。

  “十一五”以来,该市牢固树立“财力向下倾斜”的理财思路,从政策上、体制上、资金上大力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2007年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提高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保障水平,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二是积极支持扩权强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大试点镇财力留成,支持试点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试点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五年来,乡镇财政已从“保工资、保运转”的困境中成功突围,2010年底该市镇(街道)财政留成财力达2.4亿元。

  “十一五”以来,该市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历史债务,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切实控制政府新增债务,同时强化管理手段,推进政府债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财政风险。

  五年来,该市预算管理工作程序在不断规范、制度在不断健全、管理在不断加强、效益逐步显现。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该市将及时掌握收入形势,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14.5亿元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将坚持主动理财、精细管理,加快支出进度,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县域经济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雷鹏、孙传银)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