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徽日报:古风新韵映“文都”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4月19日下午,汪彩凤老人又来到桐城市文庙前的广场上,一边散步,一边询问桐城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听说政府吸收了市民的意见,决定延缓开工时间,从更加突出桐城文化特色、更加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完善,老人高兴地说,政府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搞花架子,是真心为群众的幸福着想。

  近年来,“文都”桐城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步伐,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倾力保护惠民生

  桐城文庙是桐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文庙的周边聚集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被誉为桐城文化的大本营。但因历史原因,这座古建筑被圈在了市“四大班子”所在的院子中,保护、游览都不方便。

  为对老城区优秀历史文化做系统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2010年7月,桐城市“四大班子”集体迁出文庙周边地区,腾出的黄金地段用来修复建设以桐城历代名人故居、桐城派精品陈列馆为主要内容的桐城文化博物馆。目前,5.6公顷的博物馆规划建设已多次征求市民意见,即将动工。同时,该市还将整修以东大街、北大街、寺巷为代表的古街古巷,建设明清时期市井风情街,恢复桐城名人故居,再续桐城文化脉络。 6个月后,这里将变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市民公共文化中心。

  惠民是桐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着力点。黄梅戏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市政府累计投入80万元建设严凤英戏迷俱乐部,请专家免费为市民提供黄梅戏教学服务。目前,俱乐部在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都建立分支机构,吸引了三千多名戏迷。在政府支持下,桐城图书馆成为全省县级图书馆中规模大、设施较齐全的场馆,被文化部评为公共图书馆一级馆;昔日杂乱无章的龙眠河城区中心段成为环境宜人的市民公园;原本消失不见的古桐城城门东祚门也再现原貌,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

  综合开发树品牌

  4月19日下午,汪彩凤老人又来到桐城市文庙前的广场上,一边散步,一边询问桐城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听说政府吸收了市民的意见,决定延缓开工时间,从更加突出桐城文化特色、更加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完善,老人高兴地说,政府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搞花架子,是真心为群众的幸福着想。

  近年来,“文都”桐城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步伐,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离“五一”假期试营业只有10天左右时间,在桐城市孔城老街度假区,工人们正抓紧对各式古色古香的建筑进行整修装饰,来自浙江温州等地客商也捷足先登寻找各种商机。

  孔城镇是具有明清特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一条长2200米的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老街。街内商铺、宅院等各类古建筑众多。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和城镇建设的推进,许多建筑开始面临消失的危险。桐城市委、市政府决心转变思路,通过综合利用来实现文化保护。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客商8.8亿元资金,建设孔城老街度假区。目前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老街还没有正式开放,各类宾馆、餐饮、商贸服务已经快速兴旺起来。

  据统计,近两年来,在桐城市招商引资的项目中,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三分之一,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在投资的带动下,“六尺巷”、“宰相府”、龙眠河“桐城笔会”等桐城文化核心景点正在加紧修复建设,并逐步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创新思路兴产业

  4月20日上午,在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即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正在彩排。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百余场次,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剧目,并作为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候选剧目推荐上报。这是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后的一部重头戏。

  2004年,桐城市在全省率先对县级剧团进行改革改制,组建了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公开招考优秀演员,并从机制上把剧团推向市场。目前,公司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场次达500余场,不仅经济上扭亏为盈,还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在桐城市朝阳玉雕城记者看到,进入市场交易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这里集中玉雕户200余户,从业者2000余人,日均交易额近50万元。桐城市玉雕协会负责人介绍,玉雕工艺行业的“桐城工”在全国独树一帜,“桐城玉牌”已经成为走俏全国大中城市的一个知名品牌。在大文化理念的支撑下,桐城市全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银企对接,解决资金难题;组织印刷行业博览会,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到去年底,全市注册的印刷企业达329家,年产值34.46亿元,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四大包装印刷业基地。(胡劲松)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