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安在线:文化沃土发新枝 文化旅游助传承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4月19日,桐城文化博物馆及周边地块规划设计在桐城市政府网站和市民论坛上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这是该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步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弘扬和传承“桐城文化”的具体举措。如今,桐城市正以实施恢复宰相府旧貌、建设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和孔城老街度假区三大项目为着力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人文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大班子”为文博馆搬家

  桐城文庙坐落在该市的黄金地段,左邻右舍分别是市委大院和市政府大院。去年7月,桐城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租房办公,将腾出来的地用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这块地如用于商业开发,至少能卖几亿元,而建设文化博物馆,却要投入5至7亿元。“规划建设桐城文博馆是从长远打算,从发展文化大局出发。通过对桐城派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开发,担当起传承、弘扬桐城文化的历史责任。”桐城市委书记王强说。

  目前,市委、市政府两个大院地面上的建筑已基本拆除,平整了土地,文博馆的规划设计方案正在公示,待方案确定后,就将展开全面建设。规划建设的桐城文博馆,就将以“文庙”为轴心,在文庙两侧修复建设桐城历代名人故居、桐城派陈列馆等,设立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古代科举文化三大展区。建成后的桐城文化博物馆,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又是“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还是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

  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

  在桐城这片面积并不算大的土地上,汇集着60多处城墙遗址、老街旧巷、古木寺庙等人文遗存,远近闻名,是桐城文化事业的宝贵资源。为保护历史风貌,桐城采取“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指导思想,在老城区之外兴建东部新区和南部新城,逐步引导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出老城,去新城的工业园区落户。将拆迁腾出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确保文化遗迹完整保存,将散落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六尺巷墙边那棵相传是张英当年栽下的皂角树又迎来了春天,桐城市决定搬迁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在原址恢复重建宰相府。现在,原址上已完成前期道路的建设。据悉,在老城的保护开发中,该市计划重点整修以东大街、北大街、寺巷为代表的古街古巷,建设明清市井风情街,坚持修旧如旧,恢复桐城名人故居,使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更加完整,历史文脉更加清晰。

  文化嫁接旅游的特色名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该市将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包,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孔城老街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作为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孔城老街,2008年该市引进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老街旅游度假区,让一个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房屋已成为危房的老街变废为宝。目前,老街已动工兴建了10万平方米得仿古建筑,修复了桐乡书院、李鸿章钱庄等古建筑,预计年内即可迎接游客。

  在桐城,文博馆、宰相府、六尺巷、龙眠河、嬉子湖、投子寺文化园、玉雕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将建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龙眠山水”、“六尺巷”、“孔城老街”、“嬉子湖湿地生态”等文化旅游品牌正为桐城打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比翼双飞,使桐城迈向一个真正的“活力文都、休闲天堂”。(记者:宋艺)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