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方针,茶叶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市共新建无性良种茶园1.17万亩,平均每年2000余亩;茶园面积由2.48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65万亩,开采茶园面积达到3.2万亩,使用的品种都是无性系良种,无性良种的发展速度在全省领先。2010年,虽然受长期低温阴雨的影响,全市春茶总产量仍达260吨,总产值5200万元,宜茶区域内的近4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300元。
加强品牌建设。桐城市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后,小型名优茶机械价格下降,加上桐城小花茶的销售情况较好,全市茶叶加工厂的数量迅速增加,由120家增加到250多家,年加工能力由200吨增加到500吨。
加强技术培训。桐城市茶叶办、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站等单位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在山区村广泛开展了茶叶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受训5000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茶农的科学生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狠抓茶叶管理。桐城市在新建茶园中采用无性系良种,在茶园管理上提倡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栽培模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市有1000亩茶园获有机认证,34000亩茶园获无公害认证,桐城小花茶外形、内质均有提高,2010年在安徽省第五届茶博会上被评为“安徽省十大品牌茶叶”。
增加农民收入。桐城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增强桐城小花茶的市场竞争力和茶叶经济效益为核心,坚持科技兴茶,着力提质、创牌、增效,改革和完善茶业发展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精心打造“小花”品牌,搞活市场流通,逐步把桐城茶业引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健康发展之路。到“十二五”末,该市采摘茶园的平均单产达20公斤,茶叶总产量800吨,其中名优茶600吨,夏秋茶200吨。全市将建成年营销桐城小花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1000万元以上的2家、500万元以上的5家的龙头企业群,以产业化经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重点茶区健全茶业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响桐城小花品牌,把桐城小花打造成安徽省著名品牌;山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2000元,茶产业总产值2.5亿元。(彭旵生、汪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