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中国华东地区现存最长的百年老街——安徽桐城孔城老街正式与游人见面。5月1号一大早,这条百年老街一改往日的清静,迎来了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举行开街仪式的朝阳楼前,人们更是围了个水泄不通。熙熙攘攘的人群,欢天喜地的锣鼓,仿佛让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录音出锣鼓声)
夹杂在人群中的除了从其他省市赶来的国内游客,还可以看到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游客。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不时闪耀的照相机镜头中,分明透着对这条古老街道的好奇和惊叹。一位美国游客迈克尔:(中英文压混)“我是和桐城摄影学会一起来的,来看这美丽的桐城古镇,太美了。”
桐城的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是东吴属地。传说三国名将吕蒙曾筑垒于此,镇中有清代“桐乡书院”,举国闻名。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平云接天,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获埠归帆”之胜。此二处,均列入“桐城八景”。
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都是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古镇老街格局最迟应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街纵穿南北,迂回曲折临街为商业铺面,后堂为宅室坊间,记者走在老街的街道上,感觉街道两边的房屋既有南方建筑的精致和细腻,又融入了北方建筑的雍容和大气。民俗专家袁为祥:(录音) “从风格上来说,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但是它吸收了多地的建筑特点,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孔城老街商铺基本以甲为单位呈现其不同区段的主体商业特征。老街的重点建筑包括富商官宦宅第的郑家大屋、蒋家大屋、黄家大屋、姚家大屋、知府倪宅,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中的程家祠堂、桐乡书院朝阳楼、雷祖庙、大王庙等。
然而,之前的孔城老街建筑年代久远,经年失修,总体破旧,结构变形。有些老宅又被逐渐废弃,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开始出现坍塌,几处临街商铺因火灾而化为废墟。孔城镇党委书记张星生告诉记者,老街以前的宅子差不多都是60年到100年之间的这样一个建筑,而且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的材料都是低档次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青砖和木料。随着岁月和风雨的侵蚀,有的已经腐蚀了,有的墙壁也倒塌了。张星生(录音)“随着岁月的变迁,在我们开发之前老街已经是濒临倒闭了,也可以说我们有将近10万平米的一些主要以清末和民国的建筑也都有可能挥之不存,在这种情况下作我们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居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古民居保存下来,让它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2008年,通过当地镇政府的招商引资,与北京中坤集团签订了协议,投资8.8个亿启动老街的修缮工程,共同打造老街。为了最大程度的再现古建筑群的原貌,对老街的修缮,工人采取的是修旧如旧,以旧修旧的原则,采用的都是当时的建筑工艺,选用的木材和砖瓦都是选用是是明清的风格。北京中坤集团副总裁(录音):“安徽的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孔城老街也非常的不容易,它也是皖西南商业文化的一种载体。像这种人文的载体在安徽的北部甚至皖西南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当初就是冲着这个价值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了民末清初商业文化的载体,随着岁月的推移随着文化的发展,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除了政府的鼓与呼,开发单位的鼎力协助,当地的居民对老街的修复和完善也是相当的赞同和支持。很多居民主动的搬出了自己几代居住的老宅院,租住到临时的过渡房中,虽然比起以前有很多的不方便,但是随着老街的不断修缮和开发,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老街的一位居民汪学宏(录音)“我们家住在老街9代,我60多岁了,在开发之前,房子特别破,这个街道也没人管理。从07年08年之间这个面貌完全改变了,和过去比就是天壤之别,生活也提高了环境也改变了,精神面貌各方面都好了。老街也在逐渐的发展。”
去年初,桐城市就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并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今年5月1日与游人见面的孔城老街只是桐城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这是古人对桐城的赞誉。在清代,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而在近、现、当代,桐城文化又孕育出了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大家。距离合肥仅一小时车程的桐城市,也是省会经济圈唯一的县级市,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素有“文都”之称。虽然有着文都的美誉,但在如今的桐城确只留下了诗书和文章,像孔城老街这样见证历史的古建筑群还是不多。
桐城市市委书记告诉记者,桐城市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整合、交相辉映,实现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比翼双飞,使桐城真正成为合肥经济圈内“活力文都、休闲天堂”。
(安徽台 王倞 安庆台 徐国平 通讯员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