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5月22日,在桐城市,村书记李中权见到记者颇有些尴尬,因为他所主政的龙眠街道凤形村在今年申报省级示范村时被淘汰了。照说,他也做了不少工作,在3年的市级示范村建设中,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就因为去年的考核没通过,李中权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不过,这个坚强的农村汉子没有气馁,他对记者说,今年好好干,准备“东山再起”。
凤形村之所以被“示范村”淘汰,缘于桐城市建立了对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和“后位淘汰,择优替补”的动态管理机制。该市为此专门出台了《桐城市新农村示范村考核标准及办法》,考核坚持细化、量化、具体化,特别是对示范村的考核,制定了7大项、25小项指标,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以奖代补的财政专项资金每年达100万元。
好钢用在刀刃上,资金扶持在干事上。这种激励和考核体系,增强了全市行政村在示范点和项目建设上的竞争。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哪里群众建设新农村热情高、行动快,政策和资金就倾斜支持谁、优先安排谁。否则,即使已处于示范村行列,只要在年终综合考核中排于后位,必遭淘汰。
“择优替补”的政策,使那些想干事的村子有了奔头。吕亭镇洪桥村是个山区村。早在前些年,该村就结合康居工程建设,将分散住在山上的70多户村民迁移下山,集中居住,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今年,该村通过层层考核,替补进入市级示范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朱仲儒心中早有打算,要借助财政扶持,首先干好两件事,一是启动两个村民组布点,改善环境,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硬化道路、绿化村庄,二是建起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因地制宜修建农民休闲健身场所。他对记者说,有群众热情参与,上级关心支持和财政专项扶持,有信心通过3年建设进入省级示范村。
近3年来,该市已有9个省、市级示范村在考核中被淘汰。这种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使示范村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即使曾被淘汰的村也重新焕发了干事的热情。孔城镇高桥村是2006年第一批进入该市示范村行列的。由于没把心思放在村子的建设上,结果一年多就被考核淘汰。调整后的村班子痛定思痛,村党支部书记胡杨根带领群众励精图治,终于从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今年又重新进入了示范村。
该市目前已有近90个行政村跨入了省、市级示范村行列,占全市行政村40%以上。该市农委主任谢益雄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在原有省、市示范村中,选择5个左右基础条件好、产业支撑有力、建设成效明显的作为特色示范村,并由市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开展整镇整村推进示范活动,增强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报记者查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