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劲松本报通讯员桐讯
头上是持续的大暴雨,脚下是滔滔的山洪。面对天灾,桐城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抢险的壮歌。
“全力以赴打赢堵口抢险硬仗”
7月17日,灿烂的阳光下,咆哮多日的大沙河桐城青草段渐渐地恢复了平静:拦河坝的下游,河床开始裸露出水;堤外,临时转移的群众也回到家中,一家受灾企业率先在当天恢复生产。只有各处临时堤坝上垒起的沙袋墙以及各种轰鸣的施工机械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历了一场抢险大沙河的激战。
由于连日暴雨,7月11日凌晨起,桐城市大沙河水位猛涨,洪水裹挟着冲倒的大树和漂浮的杂物滚滚而下。上午10时30分,险情爆发:青草镇段,拦河坝进水闸南堤启闭机台倒塌,涵箱进水,堤防崩塌,8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新渡镇段,柏年大桥上下游两村圩堤崩岸溃破,2000多亩土地被大沙河洪水淹没,将近600名群众被困;双港镇段,同样出现多处险情,2.5万人被围困水中。
“全力以赴打赢堵口抢险硬仗。”桐城市紧急作出部署,主要领导率水利局、公安局、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分成三组到青草、新渡、双港等镇紧急抢险施救。
在情势最危急的大沙河青草镇堤防崩塌现场,由于洪峰势头太猛,投下的沙袋和石料很快被冲走,河堤的口子被洪水不断撕裂。 “把车推下去! ”现场指挥的桐城市委负责同志命令。8辆运料车被抛到洪水中,但转眼间,几辆车翻了几个滚就不见了踪影。 “再推! ”一辆价值几十万元的铲车被投入水中,铲子稳稳抓住了河床,冲向堤坝的水势得到了减缓。
“当时目的很明确,就是即使保不住大坝,也要尽最大可能为转移群众争取时间,哪怕就是一秒钟。”桐城市一位领导说。
经过近6个小时顽强奋战,洪水最终没有在高水位时漫堤。全市计划转移4.2万人,由于青草段险情得到控制,实际转移安置人口4200人。
77岁的青草镇居民刘少华说:“这么大的洪水,没有房子被淹真是一个奇迹。 ”
而在青草下游的双港、新渡两地,在武警和消防官兵的帮助下,受灾群众都被成功转移。
“身上的泥泞就是我们的奖章”
“群众把保卫家园的希望托付给我们。我们只有用行动来证明无愧重托!身上的泥泞就是我们的奖章! ”7月13日,在新渡镇伊洛村段的复圩现场,一位正在冒雨指挥开挖河堤基槽的干部对记者说。
他们不光这么说,还用行动来证明。一夜大雨后,7月11日凌晨5时起,杨树村村委会主任汪佳林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己的一个防洪组百十余人在大沙河本村段防线上巡查。上午10时40分,在处理完一处闸口险情后,他又接到报告,一处闸口在冒洪水。赶到时,闸口已有个大大的漩涡,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暗处有管涌的重要信号,必须立即铲除!300多条汉子动手下桩,抛沙袋。然而,沙袋一落水就不见了踪影,情势万分危急!下游有3000余亩良田,几个自然村落500多人,还有合九铁路线穿过,如果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大喊,要用树打桩。树在哪里?这时,汪佳林找到正在抢险的程根:“水很急,来不及了,只有拆你家的四间房了。 ”程根望了一眼离闸口只有20多米远的房子说:“听你的,拆吧。 ”一挥手,几个村民就奔到屋前,大家把拆下的梁柱、桁条、大驮扎成几捆,向旋得更大的漩涡猛扎进去。这时,水势因此渐渐减弱。根本不会水的汪佳林带头跳下水大喊:“快放沙包!”大家见状,纷纷下水,迅速在管涌边垒起一道墙。险情最终得到了控制。
“我是党员,自己淹死事小,百姓淹死事大,当时真的顾不到许多了。 ”事后,汪佳林平静地说。
在“争做防汛抗洪创先争优的带头人;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带头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带头人”的口号号召下,全市8000多名党员和干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岗”始终奋战在最危险的一线。
“友爱互助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
7月11日上午9时多,正在新渡镇办事的桐城市民程国锋突然听说大沙河洪水暴涨,有可能溃堤,他二话没说,事也不办了,开车就往河堤上赶。
来到抢险现场,看到众人抛下的沙包、打下的木桩被湍急的洪水冲走,他跳下河沿,站在底层的沙包上说:“你们把包给我。”他刚把一个沙袋压实在堤下,就听到有人惊呼:“快上来!”他一把抓住手边一棵树,回头一望,大堤已被冲破,大水向村庄扑去。
此时,乘冲锋舟前来抢险的消防官兵因为不熟悉村里情况,急着要找一个向导。“我去。”程国锋立即跳上了冲锋舟。在洪流翻滚的急浪中,他领着冲锋舟向村子飞去。眼看水位不断上涨,许多老百姓仍不忍离开自己即将被洪水吞噬的家,孩子们则惊恐万状,有的吓得呜呜大哭。时间就是生命,程国锋顾不得许多,将孩子一把扛起来,肩上一个,怀里一个,一口气连背带拉救起9个孩子,上了冲锋舟。后来连冲锋舟也进不了村时,他就留在被洪水围困的村子里做群众的撤离工作。最后,在他的劝说下,最后一批群众最安全转移。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老师们放弃暑假,当起了志愿者,照顾老人,开展心理辅导;受灾轻的群众给受灾重的群众送来了饭菜和衣物;青年志愿者送来了水和食物。安置点成了奉献和温情的交汇点。
“友爱互助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舍小家、顾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战胜洪灾,目击这些平凡而可爱的人和事,我总是一次次被感动。 ”一直在一线采访的一位当地新闻工作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