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桐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都在忙着搬迁,他们要将腾出来的两块地用于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王强说,这两块地都位于市中心,如果用于商业开发,至少能卖4亿元,而政府决定修建文化博物园还要投入2至3亿元,一正一反,就是将近7亿元,7亿元对于一个县级财政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但从长远来看,修建文化博物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远不止7亿元。
桐城作为“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人文历史深厚,多年来一直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该市充分认识到文化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不破不立,只有改革现有文化体制,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成立于1952年的桐城黄梅戏剧团是我省最早设立的专业剧团之一,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剧团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人才严重流失,演出一场戏,人员都要东拉西凑。2004年,桐城市率先在全省县级剧团中进行改革改制,组建了“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把剧团推向了市场。2007年,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创作和排演了大型古装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取得了空前成功。在第五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该剧获得了“金黄梅戏奖”,同时该剧还被省委列为全省重点扶持剧目,并作为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候选剧目推荐上报。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百余场次。该剧团改革后推出的另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古装黄梅戏《胭脂湖》,也获得了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新剧的上演既培养了人才,也激活了一个剧团,该剧团现在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场次达180余场,不但实现了扭亏为盈,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扶持。桐城市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图书馆在全省县级图书馆中规模大,设施较齐全,被文化部评为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现全市已建成78家农家书屋,让全市近一半的行政村群众有了学习知识的固定场所。位于桐城市龙眠河城区中心段的龙眠河公园原先只是一些低矮破旧、杂乱无章的房屋,桐城市借龙眠河综合治理契机,修建了公园,恢复了古桐城城门东祚门原貌,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和了解桐城历史的重要场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利用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桐城市的做法是:以市场为主体,积极探索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将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包,推向市场,引导社会、企业力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该市的孔城老街开发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桐城市孔城老街,是我国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老街,但老街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已成为危房,很多居民已迁出。2008年,由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整体开发孔城老街,让一个残破的老街变废为宝,焕发了青春。目前,老街建设已完成沿街房屋整修工作,预计年内可接待首批游客。
桐城不出玉,但桐城人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玉雕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当地几个村民鼓捣起来的玉雕产业,如今年产值已超亿元,从业人员多达几万人;桐城不产铜,却把失传几百年的铸胎掐丝珐琅艺术精品重现于世,如今这一工艺已成功入选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和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正是由于坚持了改革和创新,桐城市的文化产业才得到了长足发展。
张植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