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受到了一些天气的影响,但本报记者所去的桐城观测点基本上顺利完成了观测,天文爱好者们大呼“过瘾”“终身难忘”。
7月22日早6时,记者乘车从安徽省会合肥市出发,沿合安高速公路南下,奔赴“长江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之一——享有“文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县级市)。合肥的天空被厚厚的浓云所遮盖,令人的心里凉了半截儿。但希望仍然存在:根据安徽地方气象台网的天气预报,合肥以北地区阴雨,但以南地区以多云天气为主,这个“多云”能不能帮爱好者们实现观测日全食的梦想呢?
桐城原是县城,位于安徽的两任省会——合肥和安庆之间。100公里的高速路,正常情况下1个多小时即到,记者为防万一,比如堵车、事故等不确定因素,特意提早登程。在桐城,日食初亏(即日面与月面刚刚接触)的时间是8时17分55秒,然后经过1小时11分钟左右的日偏食,9时28分左右开始进入全食状态,并持续5分半钟左右,随后再进入偏食阶段,直至复圆。因此,8时之前必须赶到最佳观测点。车沿高速公路向南行驶了约100公里,记者惊喜地看到天空中的云层在变薄。接近桐城市区时,可以看到一块一块蓝色的天空了!
桐城最主要的观测点在嬉子湖畔的一个度假村,这里距桐城市区还有约30公里的路程,且全是乡间的小公路。在这条小公路上行驶时,忽然发现路边出现了树木的影子——太阳终于露出面了。
记者8时15分到达时,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各种车辆不仅占满了三个专门的停车场,而且沿乡村公路排出了三四公里。据了解,最早的一批观测者是早上4时就进驻观测点的。大大小小的望远镜、照相机都已固定在三脚架上,一律指向东南方。
记录日全食
-新闻资料
桐城历史悠久,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明清两代,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还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的盛誉。
记录日全食
桐城追日
据了解,这些天文爱好者都是从前天开始就提前在这里踩场地、找位置、调试观测设备的。昨天白天的气温将近40℃,在毫无阴凉的观测场上,他们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前晚天气预报说昨天将以多云或阴天为主,他们都曾动过转移阵地的念头,但究竟转到哪里,无人敢下决心。最后,终于盼到出了太阳。
8时半左右,随着日偏食开始,人们的观测活动开始了。日偏食阶段,太阳光仍然很强,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天文爱好者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最多的人使用一种比一般的墨镜颜色更黑的专用观测眼镜。由于是多云天气,太阳在云朵中穿行,有时被较厚的云层遮住,则可以不用观测镜,看到的太阳变成了月牙形!
9时28分25秒,太阳光球完全被月球挡住,与科学家的计算分秒不差。
这时,出现了美丽的贝利珠现象。这是由于月球边缘与太阳光球边缘相切时,那个位置上恰好有较大的环形山口,这个山口透过的阳光就形成了贝利珠(因英国天文学家贝利最先发现而得名)。贝利珠加上太阳周围的一圈光芒,形成了“钻石戒指”,这是日全食观测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丽天象。此时,周围的观测者们发出一片欢呼。
接着,大地由白昼变成黑夜,平时见不到的银灰色日冕,现在如同一顶大皮帽子,罩在了漆黑的太阳周围。平时难得一见的水星和只有起大早才能看到的金星,这次露出了真容,像一近一远两个卫士,守卫着黑色的太阳。一些早有准备的资深天文爱好者,本来已将天文望远镜的镜头瞄准了水星的位置,但可惜它只是在云朵之间时隐时现。往常只有在冬天的夜里才能看到的猎户座、双子座、金牛座、大犬座、小犬座等美丽的星座,天狼星、五车二、参宿四、参宿七、毕宿五等著名的亮星,也都在这盛夏时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惜同样也是偶尔露峥嵘。
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终身也不可能见到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