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记桐城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周其辉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儒雅的学者风范,高尚的医者情操,从医十九年,他以一颗赤诚的心工作在临床一线,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行的赞许和病人的爱戴,在圣洁的岗位上履行了自己的医学誓言,这位视病人如亲人,严于律己的好医生,就是桐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其辉。

  上世纪90年代,周其辉进院从当初的大内科一直干到今天的神经内科,一直从事内科临床,19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追求都倾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增进健康的工作上。为了提高医疗技术,他刻苦钻研业务,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专家、同仁学习;工作之余,他阅读大量医学书籍和期刊杂志,参加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并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且有效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如今他在颅内感染、癫痫、脑供血不足、脑溢血、脑梗塞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上有着独到之处,在不断攻破临床治疗上一道道难关的同时,更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幸福。

  2008年7月,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位脑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患者,患者姓吴,39岁,枞阳县人,入院时呼吸已停止,生命垂危,周主任看到体重只有30多公斤极度瘦弱的患者,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吩咐实施抢救,上呼吸机、输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很快病人呼吸得以恢复。三天后,他又为其行气管切开,患者一个礼拜后下呼吸机,情况明显好转。可患者由于饮食不当,左肺不张,他一天亲临病床几次,给病人翻身、拍背、排痰,几天后,胸片显示患者恢复良好。仅仅24天,这位患者全面好转出院。其间适逢省内专家前来会诊,得知周主任救治吴姓患者的情况后,对其治疗方案和抢救及时很是赞赏。

  他常说:“神经内科的工作是与脑打交道的工作,是关系到人生死存亡、生活质量好坏的一项工作。健康第一,只要我的病人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出院,能有质量地活着就足已了,而他们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正是这颗质朴的心,激励着他每天不厌其烦地查房、问诊、与患者沟通、下医嘱、记病程、分析疑难病历,抢救危重患者,不计时间地做好日常每一件具体工作。不能按时吃饭下班是家常便饭,加班加点参加医院的救治工作难以计数。这也正是他住在医院宿舍楼多年没换房子的缘故吧。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周其辉一直视患者为家人。经他诊治的大多数病人都有他的名片,手机号码。接到一些病人的咨询或求助电话成为他每天工作内容之一,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他一切为病人着想,对患者生命负责的一颗心,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赞誉,也引来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几乎他每周三个半天的门诊都是排得满满的。就拿9月8日来说吧,他上午的门诊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才结束。但不管病人有多少,他总是认真接待每一位来就诊的病人,对患者耐心地讲解病情,不仅解除他们的病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从预防保健多角度让患者了解疾病。对住院患者,他也总是从病人角度出发,从病情预后、经济花费、病程轻重缓急等多方面考虑,尽最大努力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自孔城镇的一位五保户患者对周其辉始终充满了感激之情。原来这位患者因患丘脑溢血,需住院治疗,但其家境贫寒,无力承担治疗费用,且又无亲属照料。周主任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当地的乡村医生取得联系,并为患者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让患者依照此方案在其室卫生所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周主任一直与那位乡村医生保持电话联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不断采取新的治疗措施。终于,在两位医生的齐心协力下,患者现已康复良好,同时为其节省了一笔大费用。后来,那位医生用短信向周主任留言:“感谢”。虽然简短的二个字,却包涵了他对周主任人格魅力的由衷敬佩。

  从医这么多年,周其辉有苦也有甜,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溶栓治疗上有所发展,并创建“卒中单元”,为脑疾病患者提供以抢救、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

  刘刚戴芳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