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803215.html
8月7日9:00——10:00,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做客人民网嘉宾访谈,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健康桐城”。
【嘉宾简介】:
汪莹纯,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安徽宿松县人, 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农业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人大主任。
本场访谈主持人:傅立波本场摄像:魏青成(实习)本场导播:刘洋责任编辑:吴婧
文字报道: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做客人民网,以打造健康桐城为题与网友进行深入交流。 [14:42]
[主持人]:汪书记,欢迎您。听说您做客人民网,网友们对桐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您能否就此做一个简单介绍。 [14:42]
[汪莹纯]: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桐城的关注和支持,借今天做客人民网的机会,我把桐城的机会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4:42]
[汪莹纯]: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北接合肥,南连安庆,是安徽省的五个县级市之一。桐城市境内有206国道、有沪蓉高速、合九铁路纵贯全境,应该说交通还是很便利的。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故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古桐国了。入侵以后,因为桐城派的影响,所以桐城应该说是久享盛誉。桐城派是始于清初,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文学流派上影响最广、流传时间最长、作家最多一个散文流派,影响十分深远。 [14:42]
[汪莹纯]:当时桐城派的作家有1200余人,绵延清朝230多年,从清初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桐城这个地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桐城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桐城民间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传统,家里再富也得买头猪,家里再穷,也得让孩子念书,既让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是家庭对未来的期望。所以桐城出了不少名人,除了我刚刚讲到了桐城派的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外,还有哲学大家方东美、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美学大师朱光潜、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都是桐城人。 [14:42]
[汪莹纯]:桐城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是桐城人,除了科技精英、文化名人以外,政坛也有一些名流,比如清朝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还有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章伯钧,还有外交家黄镇,都是桐城人。桐城这个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市委政府一直很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所以,获得了一系列的国家级的荣誉,比如桐城曾经是全国的乡镇企业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同时,在前两年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和社科院的有关机构组织了一次网上投票评选中国公共心目中的和谐之城,桐城是全国30个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县级单位。 [14:42]
[汪莹纯]:说到和谐之城,桐城有一条远近闻名的六尺巷。六尺巷虽然不长,也不宽,但是它的名气非常大。这条巷道是因为当年的老宰相张英的一纸家书促成的。说的是当年张英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老家的邻居要建房子,砌墙的时候和张英的宅基地发生争执,家里人写了一封信给老宰相,说这个宅基地应该是我们家的。宰相没有说什么,就提起笔来回了一封信,信里写了四句话,叫做“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宰相这么说了,就让他三尺吧,宰相家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很感动,宰相都让了,也就让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 [14:43]
[汪莹纯]:因为1964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时候引用过张英的这几句诗,所以它的名气很大。现在我们这个六尺巷还以当年的风貌矗立在桐城的市中心,也是在为过往的客人们叙说着桐城淳朴、平和、和谐、礼让的民风。唐家璇同志曾经到桐城去看过六尺巷以后,他欣然题词“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六尺巷对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还是很有意义的。 [14:43]
[主持人]:它有一个象征意义。 [14:43]
[主持人]:卫生部长陈竺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您提出打造“健康桐城”是基于什么考虑? [14:43]
[汪莹纯]: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城市,无论这个城市是大还是小,我知道直辖市重庆也提出打造“健康重庆”,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的其实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比GDP、比经济指标更根本的东西可能被忽视了。 [14:43]
[汪莹纯]:比如人的健康,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所以在这个时候陈竺部长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也非常及时的,它也完全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健康当然是最根本的东西。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14:43]
[汪莹纯]:桐城是一个县级市,桐城是安徽省的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试点单位,第三批我们又被省里确定为唯一的试点单位,这使我们比其他的县市更早的系统、深入地思考一些和科学发展有关的问题,回头审视我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偏差。所以我们觉得,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以人为本,不能舍本求木,GDP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但是人喝不上干净水了,人的健康没有保障了,这不符合我们发展的目的。 [14:43]
[主持人]:各位网友还听说您对健康桐城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14:44]
[汪莹纯]:我觉得健康桐城或者健康城市,它应该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我个人理解,它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人的健康,这是最根本的。人要有健康的体质,心理要健康,要精神健康,同时,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最基本、最根本的。第二个层面,一个城市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它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软硬件的设施。比如应该有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有覆盖面广的保障体系,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让人与自然更和谐,人才会生活的更健康。第三个层面,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健康的,城市是人赖以生存、生活的空间,城市也因为有人才称之为城市。人和城市有一个互动,人的活动过程中,生产活动、生活活动都会对城市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应该是健康的,而不是非健康的。比如我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我应该考虑它的健全的物流、人流,考虑它的生态保护、城市的环境,城市对人的作用也应该是健康的。它应该让人能够保障和维系自己健康的生活,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城市的健康,城市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健康的。 [14:44]
[主持人]:网友向您提出一个问题,“健康桐城”的软硬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14:44]
[汪莹纯]:硬件方面,我们首先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各类医疗机构将近686个,我们的病床数在中部省份县级中算是比较好的,我们有将近2000张病床床位,每千人拥有的医院住院床位大约2.67个。这是医疗卫生方面的,包括我们市里有医院,镇有镇的卫生所,街道有街道的卫生所,村里有村的卫生室。比如我们市一级医院,在县级来讲也算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县级一个二甲综合性医院、一个二甲中医院,二甲的综合性医院就是桐城市医院,这个医院是全国县级医院里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做得比较好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一些国家级重点媒体宣传过,它也曾经评为百姓放心的医院、安徽省诚信医院,还有医德医风建设示范医院。所以,首先医疗卫生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14:44]
[汪莹纯]:其次,我们注重保健、防病,就是体育设施也是遍布城乡。我们按照人群的分布,适当建一些健身场所,包括一些健身场馆,在促进健康上都有很大的收益。 [14:44]
[汪莹纯]:其次,在软件方面,一个是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农合覆盖率都很高,我们新农合的覆盖率达到99.42%,当然离100%还有一点距离,总体是不错的,而且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14:44]
[汪莹纯]: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传染病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妇幼保健,连续四年我们的孕产妇死亡率都是零,一个县级医院做到这样还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软硬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4:44]
[主持人]:江苏的一位网友提出问题,桐城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如何促进两者的关系?这位网友很形象地比喻,是要奔小康还是要健康? [14:44]
[汪莹纯]: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觉得奔小康和要健康并不矛盾。要我来回答,当然是既要健康,又要奔小康。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奔小康,病病歪歪的是奔不了小康的。同时小康的标准也是包含了一些健康的指标,也包含了一些保障健康的指标,比如新农合的问题,比如过去我们要求延长人的寿命,这些都是和小康不矛盾的,是一致的。当然也不能说一点矛盾没有。我们在奔小康过程中,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也是要避免走传统的老路,比如资源消耗大、生态破坏严重,这种路子不能走。这就是兼顾了保健康。 [14:45]
[汪莹纯]:我们提出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并重,不能捡到篮里的都是菜,项目来了,它的环评能不能通得过,它对人的生活、对这个城市产生什么影响,要有一个评估。如果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对生态有破坏的,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影响的,绝对不能要这个项目。 [14:45]
[汪莹纯]:在城市建设当中,我们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当然有些地方在工作当中推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当中会有一些矛盾,也会有一些理解上、认识上的偏差。比如,去年我们启动了桐城市一条横贯市区的河流,这条河流是桐城百姓的母亲河,一个城市有一条河是很难得的,有水才有灵气,但是这条河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治理,当然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变成了一条污水河、垃圾河,对城市形象、对人的生存环境都是很不好的。从90年代初,历届的市里“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提案、建议,要求整治。我们在调研基础上拿出方案,因为涉及到两岸居民的拆迁,拆迁就涉及到补偿,涉及到利益的博弈。有一些居民就不是太理解,也有的提出,整治河流就把河水弄干净就行了,非要拆迁干什么?因为我们市里班子,包括我们都到两岸的现场去看,当时的现场就和城中村一样,有些房子都是很破旧的,50年代、60年代的房子,绝大多数都是砖混结构的,框架结构的基本没有。桐城有一个地震断裂带,桐城实际上是处于这个断裂带范畴之内。所以桐城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在安庆市八个县市当中要求是最高的,我们要求是抗七度,其他的都是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断裂带,对建筑的质量要求更高,我们看的这些房子,稍微有一点有感地震,房子是肯定要倒的。试想一下,如果居民连安全都没有保障,何来健康?所以仅仅是把河水弄干净了是不行的,还要使沿河的居民有一个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要有充裕的活动空间,所以,我们提出来综合的整治方案。通过一年来的工作,通过一期工程的推进,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非常接受,沿河居民也很拥护。我们当时也和干部讲,群众一开始情绪很激动,群众又不了解政策,这也是和我们健康话题有关。 [14:45]
[汪莹纯]:人的健康不光是身体健康,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态。我给干部提出来,我们做群众工作要有健康的心态,包括和媒体接触也要有健康的心态,现在媒体的监督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有一个拆迁户也是一个国家级的媒体,做了一个相对负面的报道,当时有些情况他了解的不是太全面,但是他指出的问题有些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我觉得我们应该主动地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监督,不能有一点点不实际,或者群众不理解政策,群众激动,你也激动,这是不行的,这也涉及到健康的心态问题,不光是健康的体魄问题。 [14:45]
[汪莹纯]:通过这些事例,我觉得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决策,只要真正为百姓考虑,他会拥护的。包括我们提出打造“健康桐城”,就得到了群众的响应,大家觉得这个提法很好,理念也非常好,我们的生活就是想活的更长寿一点,同时活的更有质量,更快乐一点。 [14:45]
[主持人]:据了解,曾经有几个大的项目想落户桐城,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解决,但是说达到零排放,但是被咱们桐城婉拒了,这对大家来说是很不理解的。这几个项目落户之后,至少给我们的GDP增添很多光彩,为什么你们婉拒这个事呢? [14:45]
[汪莹纯]:当时压力很大,派了很多招商小分队出去,比如有印染的,还有一些化工的项目,来了以后我们进行了环境评估以后,觉得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太大,尽管你能够达标排放,但是对整个桐城的环境还是不利,因为桐城这个地方目前来讲生态保存的还是不错,我们应该珍惜先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遗产,不能为了一时的GDP的增长牺牲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更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统一思想,进我们市开发区的项目,必须是没有污染。 [14:45]
[主持人]:在桐城,咱们的农村人口还是占大多数,他们的健康与卫生保障相对来说是薄弱环节,如何抓好农村的健康呢? [14:46]
[汪莹纯]:农村的健康保健,相对城市来讲确实是一个薄弱环节。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可能是处于弱势。从内在来讲,从农村居民自身来讲,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收入水平的限制,还有一些接受教育的差距,讲卫生保健的意识可能也不是很强,有一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不一定很符合健康的要求。从外在的条件来讲,由于我们长期形成的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我们现在是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倾斜,农村是相当薄弱。从这两方面来讲,农村都是薄弱环节。 [14:46]
[汪莹纯]:桐城也是一个县级市,农村占了相当的比例,所以我们在农村这一块也有一些系统的考虑,比如我们首先在农村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和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都是和农村有关的,要有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这些都有利于人的健康生活,这些是内在的更根本的东西,当然这些见效可能不会太快,但是它更根本。同时,我们在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上,会向农村倾斜,这几年中央也给了我们这个条件,农村的卫生院、基层卫生室建设都给了大量的投入。我们预计到2011年,要改扩建17所镇级的中心卫生院,同时,要新扩建100多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使广大农村百姓能够尽可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就是发展成果使城乡群众共享。 [14:46]
[主持人]:咱们还得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您在农村检查工作的时候,好象有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你,您才下决心抓好农民的健康,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 [14:46]
[汪莹纯]:农村下基层,在健康方面触动的东西确实是有的。比如我们有的镇村,由于比较偏僻,没有很好的水源,饮用水都是不达标的,我们发现有个别村庄,某一类的疾病发病率相对很高,所以我要求卫生部门要去了解情况,既和生活习惯有关,也和饮用水有关。 [14:46]
[汪莹纯]:这几年,我们把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这也是和我们下乡所受到的触动有关。农民祖祖辈辈在农村,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医疗的保障又不如城市好,饮用水每天人都不可缺少,如果饮用水都不能达到卫生标准,我们就对不起百姓。所以我们把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14:46]
[主持人]:同时我们保障抓好农村健康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服务的体系建设,建设一些民生工程。咱们在乡镇卫生院方面的建设情况怎么样? [14:47]
[汪莹纯]:现在每个镇都有一到两所,2006年我们搞了乡镇撤并,有的两个乡并为一个,原来的卫生院有的过渡、有的保留,另外区域大了,考虑到翻建的问题,所以乡镇卫生院的布点,基本上考虑到人群分布。而且对市、镇、村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有一个各有侧重的分布,避免大病老是在下面看也看不好,或者小病往城里跑,这两个极端都要避免。所以要有一套整体的管理要求。 [14:47]
[汪莹纯]:农村这一块,包括搞农村饮用水工程,包括改水改厕,这些都是围绕打造健康桐城在农村做的基础工作。 [14:47]
[主持人]:同时我看到医疗机构向农民进行宣讲科普知识,进行卫生科技下乡等等工作,做的红红火火的。 [14:47]
[汪莹纯]: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医疗卫生人员下乡做一些保健知识的宣传,尤其是卫生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妇幼保健部门,整合资源,根据不同的时期,比如重点对孕产妇、育龄妇女、中老年做一些健康普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力求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宣传这些健康的知识。同时也发挥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用武之地,能够让群众也感受到党和政府医疗卫生部门对他们的健康的关心和关注。 [14:47]
[主持人]:这就响应了陈竺部长提出的“治未病”,有些病先预防,别在得了病再治疗,这样花费很高,代价很大。 [14:47]
[汪莹纯]:防病比治病重要,有专家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14:48]
[主持人]:有网友说,“健康桐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请问汪书记,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你们下一步怎么做? [14:48]
[汪莹纯]:有这样五句话:一是培育健康主体;二是优化健康服务;三是改善健康环境;四是营造健康文化;五是打造健康桐城。 [14:48]
[汪莹纯]:所谓培育健康主体,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健康主体是谁?健康主体是人。首先人要作为自己健康的主宰。就是引用专家讲的,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自己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平和的心态,能够保持适量的运动,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14:48]
[汪莹纯]:同时,从人之初抓起,非常关注孕产妇的保健,既要控制人口数量,维持低生育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健康主体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14:48]
[汪莹纯]:所谓优化健康服务,主要是刚刚提到的不断地完善、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保障医疗体系尽可能健全,保障功能尽可能提高,包括新农合的标准,包括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都在不断提高,这都是优化健康服务的内容。 [14:48]
[汪莹纯]:所谓改善健康环境,是指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必须是健康的。比如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质量,永远是不能损害健康,最好是有益健康的。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也要考虑人的健康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去年我们又启动了污水处理厂,我们原来有一个体育场,开始盖一个体育馆,同时做市民公园,包括搞河流的综合整治。都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桐城人居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14:48]
[汪莹纯]:所谓营造健康文化,就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而言,也可以说是培养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人要有品位,要讲公德,我们现在讲,要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这也是用健康的文化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发扬桐城自古以来和谐礼让、平和淡定的淳朴民风。我觉得这是健康文化所应该具有的内涵。最后通过这些达到打造“健康桐城”的目标。我们过去提出打造靓丽桐城、和谐桐城、幸福桐城,我想这和健康是分不开的。 [14:49]
[主持人]:我们桐城一步步走过来,从靓丽桐城到健康桐城,有一个量的积累,最后发生质的变化。比如您刚才讲的六尺巷,其实它是“健康桐城”的一个缩影,也就很好解释了和谐桐城的象征。 [14:49]
[主持人]:网友最后向您提出一个问题,刚才您讲了,“健康桐城”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如何积极引导,使我们的居民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活的更长寿,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想法和措施? [14:49]
[汪莹纯]: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灌输健康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大量地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再次,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硬件建设。同时我们也在全省每年开展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桐城健身运动开展的很普遍,早上、晚上各个晨练点、健身场所很热闹,大家的健身积极性很高,这和我们长期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当然既要治未病,有病了还要病有所医,所以医疗保健体系、保险体系还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增加它的功能,使桐城不愧为和谐、幸福、健康之城。 [14:49]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各位网友,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向汪书记提问,请通过留言的方式发给我们,我们汇集问题以后,再次邀请汪书记做客人民网。谢谢汪书记对健康桐城的精彩解读。 [14:49]
[汪莹纯]:谢谢各位。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