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徽日报:2009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专版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文化名都黄梅故里和谐桐城五千年华夏文明,曾经绽放过一朵文化奇葩——桐城派。

  万里长江之滨,正在崛起一座和谐之城——安徽省桐城市。

  桐城是名闻遐迩的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灿烂的文明,赋予其文都美誉;山川河岳之灵气,孕育了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全市国土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2个街道。

  桐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古有“楚头吴尾”、“七省通衢”之誉;今日桐城,陆路可选沪蓉高速和206国道、合九铁路,水运可走长江,空运可选安庆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使桐城成为皖江开发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桐城自古文风昌盛,崇文重教之风世代相袭。明清时期,人文蔚起,曾以文化名邦而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桐城籍人才饮誉海内外,闻名于世者不可胜数。长盛不衰的桐城文化教育,为桐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75万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在历届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心思进,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靠“小袋子、小配件、小瓶盖、小刷子、小鸭子”起家,构筑了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羽绒制品等五大特色产业。进入21世纪,桐城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双驾并驱,加快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机械电子、家纺服装、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后来居上,使市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3亿元,规模企业个数达到233家,5家企业税收超千万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亿元,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增幅始终保持两位数。与此同时,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巨大跨越。文教卫体、就业社保、文明创建、城镇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正逐步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的目标迈进。近30年来,桐城相继赢得了20多个省及国家级荣誉,市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经济实力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并跻身中国中部百强市(县)、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和“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

  回首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展望未来,我们必将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桐城正处于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抓住并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建设美好桐城”的要求,立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加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竞争力;着力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钟灵毓秀的家园,绚烂恢宏的文化,文明富强和谐的未来,永远属于勤于创业、敢于创新的人们。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征途上,发愤图强的桐城人民永不止步!一个更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桐城将与时代同前行、与祖国共奋进!

  桐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因为时代的变迁与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桐城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西望湖北,东引江浙,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早在中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存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朱家墩遗址,就是烙在桐城大地上远古文明的钤印,采集到的遗物石斧、石刀、石石奔等工具还原了一幅桐城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生活画卷。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时“因地宜桐”而名桐国,汉时改称“有桐乡”,唐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得名之始。桐国—桐乡—桐城,一脉相承,已历2500余年。桐子飘香,千年不绝。桐城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上古时期民风激越昂扬,中古以后渐趋平和淳质,终于在明清时期,迎来文化领域的全面兴盛。今天,当我们谈到桐城文化,主要是指发生与存在于这一时期桐城原有区划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取其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宗法信仰、精神伦理、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历史人物等。

  桐城设治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英华内敛,抱朴守拙,其间虽有曹松以诗显名于唐,李公麟以画著称于宋,但个人风彩难以掩盖桐城文化的整体寂寞。明代以降,桐城人文勃然兴起,硕学通儒不断涌现,作家诗人接踵而出。至清代康熙年间,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木、姚鼐为代表的古文作家,开创了体系庞大、理论完备、著述宏丰的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与清朝国运相始终,归附作家1200余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流衍最广、绵延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流派,桐城作为以程朱理学为导向的儒家正统文化的综合载体,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文化影响力。桐城文化之所以在明嘉靖以后勃兴并在随后的几百年间长盛不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已故史学家李则纲先生在所著《安徽历史述要》中作了精辟的概括:一是明初建都南京,重视开科取土,桐城地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其后明王朝虽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条件基本未改,故桐城以科第起家者层出不穷;二是桐城各族大都是元明之际由江西和徽州等地迁来的移民,经过百余年休养生息,到明代中叶,生活日趋优裕,文化自易发展;三是桐城东乡滨湖通江,为潜、怀、舒、六漕米集运之地,商业兴旺,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四是明中后期,朝政腐败,有识之士相聚讲学论政,冀挽时艰,桐城文会并起,讲馆林立,文学声势日益壮大,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在以上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桐城文化如洪波涌起,惊涛拍岸。自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开启影响南北诸省的桐城学派,至清嘉(庆)道(光)之际,桐城遂成为阐扬程朱理学的中心,而桐城派的横空出世,将桐城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桐城文章甲天下,诗词书画享盛名。数百年间,一邑之内,先后涌现诗人1000余人,有诗集传世者600余家;精于书画者代不乏人,安徽省博物馆辑成的《安徽书画家》一书收入桐城历代知名书画家即达130余人。

  20世纪初,桐城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县内有识之士纷纷转向新学,及至20世纪30年代,桐城开始以新文学成就引入注目。新月派诗人方令孺、方玮德在文坛崭露头角;博采中西文化之长的朱光潜、方东美在美学、哲学领域独树一帜;其后叶丁易、严耕望、方孝岳、马茂元、舒芜等文史大家各擅所长,成就卓著。当代,张漱菡、陈所巨等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承前启后,续写辉煌。

  “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文化桐城,翰墨风香,代有传人,也就有绘不足的美妙画卷,写不尽的绵绣文章。

  闻名遐迩的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声名远播的桐城六尺巷,在桐城市区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现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内)。当年,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据史料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记载:老宰相张文端公(即清康熙文华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块隙地,邻家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几百年来,桐城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及其折射出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今日六尺巷,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桐城一张响亮名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原国务委员唐家璇曾来此参观。

  2006年11月21日,唐家璇和随同人员到桐城考察,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

  生态家园——嬉子湖

  美丽的嬉子湖畔,是一个天然安谥的生态家园,它位于桐城东南部,此湖因沿湖儿童常嬉戏湖中而得名。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酣畅淳朴的风土民情,丰饶富足的水陆物产,形成生态良好的绿色景区,给人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美的滋润。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随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雄峙湖滨的松山,三峰相连,植被茂密,苍松笼翠,黛色山石纵横交错,赭纹密布,自成天趣。 “打浆过松湖,雁语烟霞里;回头一阵低,影掠半湖水”。嬉子湖恰似有声的画,无字的诗,使人遐想,回味绵长,也就形成了桐城八景之中的“松湖落雁”。明正德年间官至御史的余珊,与墓前的石马、石翁仲一起,在嬉子湖心的嬉子墩上寂寞地躺了四百余年。离嬉子湖不远,有个落凤窝,是个“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之胜的滨湖地,自张英之父葬母于此,便出了父子宰相,就有了“帝许江南第一家”的显赫尊荣。

  文和园

  文和园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占地七千余平方米,是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的陵园。既有园林空灵蕴藉的风趣,又不失墓地庄严肃穆的氛围。陵园分墓区和享堂两个部分。墓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石狮、石虎、石羊、石马鳞次栉比,文俑、武俑、龟跃相对排列,苍松、翠柏、银杏绿树成荫。享堂内陈有张廷玉座式绣像、香炉、供桌,两则悬有张英、张廷玉亲笔楹联。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墓地清代石雕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廷玉生当康乾盛世,出身名门世家,三朝老臣、两代宰相,居官五十年,宦迹政声载誉史册,富贵寿考为有清之最。平生纂修编撰宏篇巨著三十余种,修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国史》、《明史》诸书皆为总裁,史学建树,彪炳史册。乾隆二十年(1755),历经清代康、雍、乾政坛五十载的张廷玉,卒于家乡桐城,奉旨按大学士品秩葬于龙眠山,墓园以其谥号“文和”冠名。

  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座落于桐城市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桐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街道南北走向,全长2公里,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三巷一弄,总面积17万平方米。街巷弄均为麻石铺地,两边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建筑多具飞檐翘角,木楼花窗,鳞次栉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可与周庄、平遥、屯溪等地古建筑风格相媲美。街东的孔城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街西南获埠河,碧波粼粼,平云接天,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获埠归帆”之胜。 “孔城暮雪”和“获埠归帆”均列为桐城八景,著名的“桐乡书院”坐落街中,举国闻名。2008年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孔城老街,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城市名片

  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县)

  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

  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徽商最具潜力投资城市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

  安徽省卫生先进城市

  首届桐城文化节主要活动安排

  主办单位: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安庆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桐城市人民政府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

  协办单位:中国市长协会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主要活动安排:

  1、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演出

  时间: 10月17日上午9时

  地点:市文昌大道政务新区

  2、游览孔城老街

  时间: 10月17日下午

  地点:孔城镇

  3、桐城派研讨会

  时间: 10月18日

  地点:桐城师范学术报告厅

  4、经贸洽谈会

  时间: 10月17日下午

  地点:市国际大酒店

  5、旅游恳谈会

  时间: 10月18日上午地点:市国际大酒店

  6、亚洲诗歌节桐城朗诵会

  时间: 10月18日上午

  地点:桐城中学礼堂

  7、桐城民间工艺品展

  时间: 10月15日-20日

  地点:市开发区玉雕城玉器精品馆

  8、桐城传统美食展

  时间: 10月17日下午

  地点:孔城老街

  9、桐城书画作品展

  时间: 10月17日-18日

  地点:市图书馆

  10、桐城影像作品展

  时间: 10月15日-25日

  地点:市图书馆

  11、黄梅戏专场演出

  时间: 10月17日-18日晚

  地点:桐城剧院

  12、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时间: 10月16日-17日晚

  地点:盛唐广场

  热烈祝贺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隆重举行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