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人民网:桐城变文化品牌为富民资源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在2009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的排练现场,群众演员那声情并茂、情韵依依的黄梅唱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将于10月16-18日在桐城市隆重举行,这次文化节不仅是桐城文化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同时也是该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次盛大演练。

  作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的桐城,近年来在整合文化资源、叫响文化品牌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进一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搭建文化发展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桐城自古"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都"之称。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创新文化品牌,该市先后投入512.5万元修复了桐城文庙、六尺巷、文和园等一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了"桐城精品文物展馆"和"桐城派陈列馆"。去年,该市又投入54万元专项资金重点修复和完善了省、市级保护单位余珊墓、张秉文墓、尹宽墓及文和园游步道,搜集整理了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将《桐城歌》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又将《铸胎掐丝法琅工艺》申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前汉书》等三册古籍书申报为国家级珍贵名录。

  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桐城市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通过对现有文化元素、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桐城派"学术研究、黄梅戏、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拓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氛围。"黄梅戏"、"孔城老街"、"大关水碗"等寓含文化特色的词汇已逐渐成为桐城形象的代言词。围绕六尺巷的故事,该市投资近百万元创作大型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已在全国各地公演20多场,观众场场爆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在视察六尺巷时,都高度赞扬了"六尺巷"故事所表达的和谐、礼让精神。"六尺巷"精神已成为了桐城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对弘扬桐城文化,推介桐城城市品牌,扩大桐城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桐城招商引资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该市充分发挥文化品牌的聚合效应,深度开发系列文化资源,积极搭建县域文化与经贸、旅游有机对接的平台,变文化旅游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活力优势。在桐城厚重历史文化和特色区域经济的双重感召之下,去年,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孔城老街,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铺开。全国民营500强的浙江金田、亚洲最大的制版企业山西运城、北京汇源、武汉凯迪、台湾信邦等集团也相继加盟桐城发展。近几年,继佛光公司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玉雕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也在该市逐步做大做强。2008年,该市玉雕业总产值超过1.2亿元,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涌现了有一定知名度和自身特色的玉雕风格与品牌企业。截止目前,该市文化产业机构达600多个,从业人数达3万多人,其中经省核准的印刷复制企业达300余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印刷包装基地。

  在通过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的同时,该市"眼睛"向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送戏下乡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五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了惠及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在"先进文化"的直接促进和影响下,桐城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一手抓大项目建设,一手抓全民创业,培植壮大了对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羽绒制品、家纺服装五大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跨越赶超之路。目前,五大产业产值已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75%,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和亮点。

  "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强文化更是促发展。"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文化提升了桐城经济的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了县域文化与县域经济的一体化。今年截止到8月底,该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总值88.4亿元,同比增长27.7%;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32.2%;完成财政总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27.7%。(陈俊)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