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安徽桐城市有16万多农户,过去大多数农户使用的是老式锅灶,以柴草作燃料,烧水做饭费柴又耗时,还弄得满屋黑烟。近五年来,该市重金补助,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培训沼气生产工60多人,在自然资源适宜的村大力兴建沼气池。
桐城市在推广这项民生工程中,采取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农村能源办派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施工,充分发挥国补资金"四两拨千斤",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目前,该市219个村,已有千池镇3个,百池村达40多个,全市户用沼气池达到12600多口,3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及污水净化工程100多处。沼气的发展,不仅让该市广大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的灶台下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刚开始建沼气池时,我一窍不通,有些犹豫,"桐城市范岗镇挂镇村村民李远胜说,"当时有三怕:一怕危险,二怕不方便,三怕建起没人管。现在好了,一日三餐都用上了沼气,自家种的地都用沼液施肥,菜和农作物长得特别的好,还少打农药。"。为解决农民建沼气的后顾之忧,该市建设了41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配备专职技术人员、沼气零配件、检测和维修工具,随时为建池户排忧解难。
桐城市农民建沼气,国家出大头,农户拿小头。今年每口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补助2000元,农户只需自筹资金二、三百元就可兴建。这样农户个人投资很小,见效又快,建沼气积极性空前高涨。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一年能满足一家10个月的生活用能,节约资金近千元,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抗菌的有机肥,可节约化肥、农药价值400元,加上带动养殖业和农作物增收,一口户用沼气池每年至少可以为农民增收节支2000元。该市地处深山的黄甲镇石窑村窑湾村民组18户家庭已建沼气池15户,他们相互交流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利用沼液、沼渣浇菜种粮兴茶,用收获的菜或谷物秸杆粉碎养畜喂禽,再将畜禽粪便尿液返回沼气池发孝产气,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国家得到环境。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经农村能源办公室的宣传推广已家喻户晓,在桐城农民建沼气方兴未艾。(王晓东李文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