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省会经济圈的“南大门”和省实施皖江开发实现承东启西的通衢之地,桐城市积极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分工,明确自身功能定位,演好配角,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入圈”的突破口。
目前,桐城市的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制刷制品、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总量、加工能力、市场占有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六大集群产业的带动下,全市社会经济自1999年省实行新的县域经济考核体系以来,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十强,该市还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徽商最具投资魅力城市”等殊荣。2009年1至11月份,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124.7亿元,财政收入7.9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780万美元,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具有一定特色、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了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敲门砖”。
如何把自身的优势融入到省会经济圈的分工协作中,借助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桐城市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该市2008年就将“融入省会经济圈”列入到该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大批当地企业也积极谋求与合肥企业的合作机会,纷纷在合肥设立研发中心和办事处,积极成为中心城市的配套基地、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接纳地。
桐城市微威胶件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胶件的专业厂家,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公司每年销售往合肥的江淮汽车、昌河汽车、合力叉车等汽车企业产品供货值达1000余万元,公司50%以上的市场都集中在合肥。”桐城恒昌玻璃有限公司今年1—11月份向合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家电企业仅冰箱玻璃隔板单一产品上,销售额就超过了1.2亿元,合肥市场占据该企业45%的市场份额。该市的金光集团与合肥众多企业有着稳定的供货协作关系,作为合肥江淮汽车集团凸轮轴的定点生产配套厂家,每年有30%的产品销售给江淮汽车集团。
合肥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技之城,有着众多的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桐城市企业“借鸡生蛋”,寻求合作空间。桐城盛运集团与合肥水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干法脱硫除尘、垃圾焚烧设备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二等奖;桐城凌云包装公司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智能烤烟设备;桐城经济开发区也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和实习基地。
桐城北距合肥98公里,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纵贯全境,交通便捷;同时,桐城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六尺巷、桐城文庙等许多旅游景点蜚声海内外,由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的孔城老街旅游项目已初具雏形。便捷的交通和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让桐城成为合肥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桐城与合肥的紧密联系。 (张植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