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安徽桐城市扎实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兴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把有益的精神食粮送到农民手中,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文化站,不花钱的信息馆"。
桐城自古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素有"文都"之称。全市共有十二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经济开发区。近两年,该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注重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这项民生工程,传播企业,传递信息,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作用。该市在更新和扩大文化站图书藏量,改善功能设施,提高服务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今年投资360万元,在全市9个镇建起"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向老百姓开放,使宝贵的站藏"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能源"。
有农民说:"富了不读书是暂时富,穷了不读书是永远穷"。 "情暖故土,书香农家"。为赋予文化站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按国家规定,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需投入40万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100种,2000册,电脑四台,还有电子音响,大屏幕背图电视等。推动文化站建设与其它相结合,协调互动,统筹抓好建、管、用环节的各项工作,力求文化站工程形成政府德政工程,国家惠民工程,群众满意工程。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针对农民需求组织策划选题,按照种植、养殖等类型和经济性、实用性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配置文化站出版物。尽可能做到让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让农民"乐意看、看得懂,用得上"。
该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这项民生工程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去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该市金神镇2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返回家,白天参加市农委、市就业局等单位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夜晚扎进文化站上网查资料掌握了塑料、无纺布等制品加工技术,陆续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人均年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金神镇玉咀村村干部余永和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摸索怎样带领群众发家致富,2000年初,余永和投资30万元创办了种猪场,由于缺少技术和实践经验,常常出现子猪莫名死亡,经营曾一度遭遇挫折。镇文化站建成后,白天老余成了这里的"常客",夜晚老余在家潜心钻研借来的《科学养猪》等书籍,很快掌握了养猪管理及种猪饲养技术,猪场越办越红火。目前,余永和的种猪场有猪舍74间,存栏纯种母猪78头,常年生猪存栏650头,年向农户供应优质三元杂交仔猪1000余头,年育肥猪出栏1100头,成立了"永和养猪合作社"。全市及周边地区加入合作社的养猪户达400多户,养猪最多200多头,效益最好的农户一年可盈利6万元,户均盈利在2.5万元以上。(张卫东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