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1月25日电桐城不出玉,但桐城人能做成远近闻名的玉雕城;桐城不产铜,却能将失传几百年的铸胎掐丝珐琅艺术精品重现于世。
桐城,既无自然资源,也没有特大型支柱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万推销员大军”依靠“小袋子、小配件、小瓶盖、小刷子、小鸭子”的“五小”起家,构筑了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建筑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羽绒制品等五大特色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与温州、宁国等地区并驾齐驱。“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桐城非公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民营经济企业家发展思路开阔,使该市的民营经济带有很强的原创性、内生性和自主性。一大批像鸿润、丹凤、美祥、攀登等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目前,该市共有工业企业3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60余家,千万元企业10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20余家,占据该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今年1—10月份,全市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3.7%。
“一支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近几年来该市因势利导,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铺天盖地有余,顶天立地不足”的局面,依托一至两家龙头企业带动,通过骨干企业支撑,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专业镇。六大主导产业的集群经济的年销售额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企业个数100家以上。该市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塑料产业基地”的称号,新渡镇、金神镇分别被授予“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大关镇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
做强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应。该市的非公经济发展已由过去单纯依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赢得客户向品牌经济转变。目前,该市已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9个。去年,该市品牌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达60亿元以上,出口交货值2.5亿元,上交税收3.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0%、出口量的90%、税收总量的45%以上。鸿润集团一举摘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三项国家级品牌桂冠,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品牌就是效益,品牌也是一种资产,今年9月份,该市华祥等5家企业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向银行贷款2590万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做大做强本地成长起来企业,该市每年都选取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作为发展的重点载体,着力推进企业翻番工程,园区倍增计划和项目带动战略,实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现场办公协调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资金这个瓶颈制约,该市主动搭建融资平台,通过每年举办一次的共9届银企合作对接会上,累计为500多家企业从各金融机构落实贷款资金40多亿元,仅在今年的第九届银企合作对接会中就有302家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签约资金20.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