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金神镇党政办工作人员最近在忙的,就是清理审批权限,协调与上面政府部门的关系,因为,眼下金神镇获得了部分县级执法管理权。
与此同时,对今年的乡镇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孔城镇的同志也显得成竹在胸。由于2009年镇财政收入实现2305万元,比上年增加499万元。为此,上级已决定将超收部分全额返还镇里。
包括金神、孔城在内,从去年8月起,桐城市共有8个镇将享受到这种“放权”政策优惠。
按照桐城市下发的《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坚持科学的利益分配导向的前提下,市公共财政将最大限度地向此类试点镇倾斜,依据高效精简的行政管理要求,最大限度的依法下放权力。在8个试点镇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经济发达、辐射能力强的小城镇。
一场被称为是“最大一次权力下放运动”的县政改革,静悄悄地在这里进行。
当桐城将“扩权强镇”的县政改革,进入实质层面的时候,它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迎来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
“4+4”大规模放权
几乎所有人都在期待这场“县政之改”。
此番放权,包括桐城市发改委、行政执法局、建设局、环保局、国土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市级热点部门,涉及发展决策、财政管理、项目报批、执法管理等8个方面、总计约37项权利,几乎囊括了市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
在桐城市“扩权强镇试点第一批放权目录中,这37项权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被认为是“真金白银”。这份由桐城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在于赋予试点镇与市级相同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包括镇发展决策权、收益分配权、审批管理权、项目优先权、快审快批权、综合执法管理权、人事管理权、激励约束权等8个关键领域。
文件里用四个字来表述扩权的总体原则:“能放则放。”
文件语言很枯燥,但对于成为扩权的试点镇而言,这些话的意义是实质性的———几乎是一夜之间,它们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几乎和上面“平起平坐”了。
这项“由繁化简”的改革破冰之举,被认为其隐隐指向行政管理变革的纵深。
按照桐城市发改委的说法,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扩大镇级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制定“扩权”政策时,其中还包含了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的考虑。
在试点镇的选择上,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选择试点镇的基本原则,桐城选定了金神、双港、新渡、吕亭作为第一批省级试点镇。同时,考虑到桐城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桐城最终将“试点”的范围进行了“扩容”:大关、孔城、范岗、青草等镇被列为市级试点镇,与省级试点镇同步实施“先行先试”。
“既然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步,该给松绑的,就松绑吧。”桐城下定了决心。
建设用地指标、财政收益分配、项目审批等是此次扩权强镇试点改革的重要内容。赋予试点镇的主要权限,重在保护和调动市、镇两方面的积极性,既注重增强市级经济发展实力,又最大限度地照顾了试点镇的利益。具体如,为加大对试点镇用地的支持力度,在下达用地指标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用于试点镇的发展。试点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50%留归本镇使用,并按批次实际成本价取得;在收益分配方面,以2008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由市级财政全额返还,一定5年不变;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予以全额返还;简化审批服务环节,赋予试点镇新建投资项目预审权限;基础设施配套开征后全额返还试点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代征的规划技术服务费按50%比例返还。
这一“4+4”的扩权强镇的态势被桐城人寄予希望:改革之后,力争3至5年,省级试点镇年财政总收入均突破亿元,1到2个镇过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城镇化率达到45%,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市级试点镇财政总收入均超过5000万元,力争1到2个镇过亿元。同时,列入省及安庆市县域综合考核的各项指标,省级试点镇和市级试点镇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安庆市平均水平。
显然,面对这样雄心勃勃目标,“松绑政策”在给试点镇带来很大的机遇的同时,他们也感到一种压力。
镇政府行使
城市管理职能
镇级政府看到了现行管理体制的症结所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本该属于乡镇的管理权限多数掌握在区县一级。比如村民违规建房之初,镇政府就已看得到,却囿于执法权的空白而无能为力。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样的矛盾在一些乡镇已经积累多年。
在扩大县级地方权限的同时,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发现市容环境脏乱差、夜间施工噪声、村民违规建房、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问题……这些镇里都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误时误事。此外,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审批处罚等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问题,乡镇无法统筹解决。
不仅如此,乡镇没有独立财权,致使乡镇公共财政经费紧缺,造成镇一级的公共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影响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捉襟见肘的镇级财政无力负担大量公共建设,“导致镇一级的公共建设远远落后于县一级,问题是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生活在镇里面”。有关人士认为。
类似的矛盾,积累已不是一朝一夕。
“我们一些镇级经济实力很强,发展很快。按老模式管理。镇级经济社会发展与镇政府管理权限又不相适应,‘这好比是大孩子穿小衣服’。”市发改委的同志说。“放权”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有了放权的政策,镇级经济社会压抑多年的发展潜力一下爆发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论对“三农”的带动力上,还是在加强块状经济带培育上的内在驱动力都迅速增强了。
“过去办一个正常的土地登记,没有一个月时间拿不下来,现在试点镇所有办证项目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有了‘快审快批权’只需要10个工作日就成了。”金神镇国土所所长徐国葆感触颇深。
作为省级试点镇之一,金神镇政府的办事机构调整为“五办一局一中心”,县级主要职能部门,在镇级基本建立,镇政府由此开始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人事管理权的下放,试点镇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我们可以自主设立机构。”
收益分配权的重新分配,使金神镇经济实力迅速增强。镇党委副书记郑贤宽介绍说,2009年桐城市312亩土地指标中,金神因为是试点镇争取到了20亩。“而在此前的两年我们一亩指标都没有争取到。”
土地指标始终是一个“瓶颈”。2009年桐城市2200亩土地开发复耕项目,金神获得了392亩,按照相关规定,试点镇可以获得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50%可以留给试点镇使用。而不是试点镇的只有30%。
有了地,原本就是经济强镇的金神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了。机械工业园一期规划200亩,征地和园区道路规划、设计、招标迅速完成。到2015年工业产值将实现60亿元。“今后五年,金神的经济总量会以年均25%的幅度增长。”
有了规划权后,孔城镇开始施展手脚:重点之一就是打造孔城老街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桐城市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今年力争接待游客总5.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100万元,旅游产业综合产值2000万元;到2015年,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营业收入4500万元,旅游产业综合收入10000万元。
与此同时,对今年的镇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孔城镇的领导显得成竹在胸。由于2009年镇财政收入实现2305万元,比上年增加499万元。按规定,以2008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由市级财政全额返还试点镇。一定5年不变。今年孔城镇财政收入任务数是2902万元,超收部分会达到1000多万元。“这样建设资金就有了着落。”
一些管理职能也随之到位。试点镇在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等领域,开始依法行使部分市级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发现违法建房行为时,镇也有权下发停建通知书。
“现在镇政府责权基本相称。”孔城镇的同志说,“扩权是手段,强镇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小城市’。”
“‘扩权强镇’后,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分配可以全额返还,更重要的是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等主要职能部门都进驻镇里,与镇中心工作相融合,对镇工作开展非常有利!”
此外,比如给镇领导可以“高配”到副处级。采访中,试点镇的领导态度大多坦然。在他们看来,这个“高配”的意义在于稳定人心,让镇干部不必求升迁、急着走,更长时间留在当地,更好地为建设当地服务。
放权,县政之改期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