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流”出富民新天地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曾经被农民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正在桐城市农村发生着这样一场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合同的形式,把自家的承包地自愿交付给种田能手或龙头公司经营,毅然告别土地,进城入厂务工。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一个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农田水利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彻底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更意味着落后生产力的逐步淘汰和终结。

  项目催生,龙头带动

  造就田野新希望

  

  如今,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村民,不像往年一样,苦守着土地“刨金”,而是把全村5000余亩地以212万元的租金整体租赁给了县里的三家企业,腾出手脚到城里打工。村民们说:“土地出租后,保证了原有的收入,加上务工,有了两份收入。”

  曾经被农民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正在桐城市农村发生着这样一场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合同的形式,把自家的承包地自愿交付给种田能手或龙头公司经营,毅然告别土地,进城入厂务工。

  据桐城市农委介绍,目前桐城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8万亩,占农村土地面积的29.6%,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2.6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85%;土地流转涉及承包农户2800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5%。这些流转出来的土地基本上由大户或龙头企业承包经营,经营规模500至1000亩的有25户,面积15991亩;经营规模1000亩以上的有23户,面积53757亩,规模最大的有近万亩。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桐城市农委主任邱俊斌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不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又不利于农业引资融资。”

  近年,桐城市先后实施了青草、孔城等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双港、范岗、高桥三个国家级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青草、老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新渡土地治理项目,一片片低产细碎、田埂沟渠错综复杂的农田荒地,变成了平整成块、道路通畅、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正是这些项目的实施,给我们推进土地流转带来了机遇。”邱俊斌说。

  范岗镇土地整理项目是一项涉及土地平整、基本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等多项内容的基本农田综合整理工程,建设总规模达到14981.25亩。工程实施结束,中科院安徽水稻制种研究中心、安徽新天地农资公司等多家企业进入项目区,承包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安徽新天地农资公司总经理姜斌说,“一个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农田水利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彻底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今,姜斌的公司如今已在项目区内投资了1500多万元,种植水稻9500多亩。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孔城镇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97.2万元,治理面积1.1万亩。孔城镇党委书记叶国庆介绍说,“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土地的治理,未来项目区将以梓树、红叶、石兰等树种为主营造田间防护林网,还要在区内推广旱育薄膜无盘抛秧、科帮生态肥等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事实上,在叶国庆心里还有一个愿景是,“把这个项目区建设同孔城老街旅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新区。”

  

  整体流转,整村推进

  激发乡村新活力

  

  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更意味着落后生产力的逐步淘汰和终结。在孔城镇农业项目区内,桐溪、金地两村的3000亩治理农田基本实现整体流转。安徽友源绿色食品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之后真正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机械耕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力成本,加上科学施肥成片实施,亩均减少成本500多元以上。”

  土地流转兴起,激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小,还分山地、坡洼地,大型机械一开进地里,还没咋耕作,就开到别人家地头。”作为一家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负责人倪迎春这样道出了以前土地分散经营的窘境。

  事实上,在倪迎春所在的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不少村都在推进“整体流转”。规模在百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在孔城镇就7处。一家一户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的耕地,小规模多形式流转的面积也达到了6830亩。桐城市里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都在这里建立了生产基地。孔城镇的同志介绍说:“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在这里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区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范岗镇鸭杨安村是一个有41个村民组、人口5000多的大村,耕地面积5000多亩。当地制刷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就业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逐年减少,过去,虽然农户之间转包、代耕而引起的小面积流转时有发生,但耕地复种指数明显下降,且有少数田地被抛荒弃耕。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给杨安村土地流转带来新活力。全村范围耕地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在整治后实现了“路成网、田成方、沟相连、渠相通”,昔日的“烫手山芋”一时间成了“香饽饽”。在范岗镇和农委的指导下,杨安村实行了“整体流转,整村推进”,全村5000多亩耕地整体租赁给了三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

  “现在好了,有了土地流转收入不比种田少,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不要再下田插秧种田,这等于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一位在企业务工的年轻人满面笑容地这样告诉“上面来的人”。

  推进土地流转,不仅仅是土地效益提高、农民增收,这种“整体流转,整村推进”的模式,进一步激发乡村建设新活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之后,杨安村内修通了4米宽的水泥路,困扰农民群众多年的“出行难”迎刃而解。

  “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以培养产业工人和产业农民为重点,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正是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的重要价值取向。”邱俊斌这样分析认为。

  在杨安村两委看来,土地整村流转的效果是“非常明显”:“资源与资本形成了最有效的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解开土地细碎化之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水涨船高,新农村建设活力明显增强,进程加快。”

  本报记者林国庆本报通讯员陈俊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