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自公元1271年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到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颠峰,逐渐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工艺,在世界珐琅工艺发展历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随着清朝的逐步衰落,这一独特技艺也随着宫廷御匠的遣散,流入民间。公元1998年,铸胎掐丝珐琅工艺第21代传人何云桂,在桐城市专职从事制作研究和应用,一种集铸造传统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于一体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艺技术———铸胎掐丝珐琅器工艺被研制成功,使这一失传数百年的传统工艺再现于世,并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目前,桐城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专门研究和生产铸胎掐丝珐琅器,生产的工艺品销往世界各地,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 本报记者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