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要想在全国闻名,再没有比创出一些名牌更深入人心的了。
桐城不算大,名牌却很多:鸿润、金光、白兔湖、霞珍、盛运……家家都大名鼎鼎,个个是中国驰名商标。说来奇怪,一个县级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然占到安徽省现有总数的七分之一;拥有26件安徽省著名商标占到安庆市的三分之一;安庆市著名商标也占到安庆市的九分之一……这些品牌和他们的企业一起撑起了桐城的一片晴朗的经济天空。有不完全的统计表明,如今桐城市拥有市级以上商标品牌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多亿元、出口交货值2.5亿元、上交税收3.1亿元,分别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0%、出口总量的90%和税收总量的45%以上。
桐城为何名牌多?偶然还是必然?是否有规律可循?“桐城之谜”吸引了很多人在探求和关注。
采访中,桐城市工商局局长唐锋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企业和政府。
文化
先说说文化。
文化,简单的说是一个地区(城市、单位或企业)人们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桐城是个文气很重城市,绵延200余年桐城派文化,形成“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学奇观。今天的桐城人在不遗余力地传承这份“桐城骄傲”的同时,也在这种厚重“文气”的氤氲中孜孜以求地寻找到当下的价值———借力文化牌,打造经济新引擎。
“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强文化更是促发展”,桐城主政者在多个场合都这样反复强调,“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争取把文化品牌变成富民资源。”
于是,在去年的桐城文化节上,与“传承、和谐”相呼应的是“开放、发展”,并列成为文化节的主题。
开放和发展,乃至多元,或许,更是当下桐城的文化特征。在桐城市,无论你碰上什么人,细细聊上几句,除了“桐城派故里”那些恒久不衰的典故演绎,就是当年的“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发家史。
桐城人知道自己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没有毗邻大城市的区位地利,有的是“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的博大胸怀。从“十万大军跑供销”,到一度成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再到“1000余家‘红帽子’企业摘帽换牌”、200多家企业负资产整体出让;以及今天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的种种努力……桐城人始终是“先行先试”,不甘人后。
正因此,桐城人对于外来新生事物,包容而宽容,接纳且交融。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十分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咱桐城的企业家,一般都敢闯敢干,他们的一些作法,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行得通,在这里却上上下下都能接受。”桐城人这样说,而这是看不见的文化力量即思想观念的力量所起的作用。
所以,与桐城人交谈,你会发现,他们在处事作风上,既敢作敢为,又小心谨慎;既大步流星抢占制高点,又步步为营巩固阵地;既敢于“拿来”,又善于“消化”。这种刚柔相济,不走极端的个性,很适于当下意欲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的桐城企业的生存环境。
企业
再看看企业。
名牌企业后面,必然站着一位或几位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
事实上,桐城的企业也都认识到,一个产品要想长久占领市场,离不开一个有生命力的品牌作为载体。鸿润羽绒被多年来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销售是薄弱环节。从2005年开始,鸿润逐步加大了在国内市场上“鸿润”品牌的推广力度。集团带头人夏吉国始终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怕没有工厂就怕没有知名品牌”。如今,鸿润集团的品牌推广费用每年以50%的幅度递增。
“目前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还普遍较弱,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还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只是家小企业,只要有市场就行了,做不做品牌无所谓。”有分析人士这样认为,“实际上,没有强势品牌支撑的‘市场’必然缺乏稳定性,也就是说,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
范岗镇是全国最大的油漆刷、滚筒刷的生产基地,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但是产业集聚水平低、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众多“没名没姓”的产品纷纷丢城失地,而省著名商标“午马”、“山河"牌制刷却逆势增长30%以上。
金光集团依靠“金光”的品牌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内燃机凸轮轴、曲轴气门生产企业,多年稳居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华翔集团依托“白兔湖”品牌,在“两个市场”上的长袖善舞。
年初“盛运”如愿成了“中国驰名商标”,盛运集团公司负责人开晓胜希望这一“品牌建设”的附加值能在年底就有个成效:“成功上市、争创中国名牌、上缴税金2600万元。”
“桐城民营企业家对商标这一品牌效应的放大作用认识较早较深,品牌意识与产品的原创性、内生性结合紧密。”采访中,唐锋这样认为。“做品牌,一要持之以恒,二要因‘企’制宜制定品牌策略。”
目前,桐城拥有的注册商标近1500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桐城人这种强烈的商标意识,无疑是培育品牌的重要资源。
政府
最后我们谈谈政府。
文化也好,企业家也罢,以当今正处转型时期的特殊市场环境,没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的政府,没有一个有利于名牌创新成长的良好机制和市场环境,去占领了产品技术的制高点,没有一个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成功培育名牌产品很难,即使培育出来,是否长久,会不会夭折,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这话谁都会说,而真服务还是假服务,服务优还是服务劣,这才是关键。
近年来,桐城市围绕家纺服装、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新材料等优势行业,通过扶持优势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推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出台一些列激励政策,促进“桐城创造”更多品牌产品,每年都把“强化品牌意识”写进市里的“1号文件”,要求争创3至5个省级和国家级名牌,对获得国家级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奖励。市政府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为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和著名商标创建等培训讲座,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强企”意识,举办商标知识培训班,参训人员达到1200多人。工商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商标打假维权、申报等工作,企业商标注册、申报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市内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著名商标,全程跟踪“零距离”服务。在各工商所开展“一所多标”活动,引导、鼓励、帮助企业注册商标。
政府主动而有力的服务由此可见一斑。一些企业家感慨地告诉记者:咱这政府,只帮忙,不添乱,真没说的。
一般说来,企业并不需要政府特别保护,但在两种情况下,政府须出面保护,企业方能顺利成长。一种情况是,企业有了“困难”;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有了“麻烦”。
中小企业融资难。桐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此举是将商标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一个重大突破,搭建了企业融资的新平台。安徽华祥实业有限公司凭“白兔湖”商标从桐城农村合作银行获得了1000万元贷款,并与该银行签订了全省首批商标权质押贷款合同。拿着贷款合同,公司董事长汪舵海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这笔商标权质押的贷款,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难题,也为企业今后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品牌资源提供案例。”
商标侵权,劣币驱逐良币,品牌生产企业叫苦不迭。工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建设公平竞争环境刻不容缓。近年桐城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70余起。在帮扶3家驰名商标企业争创过程中,先后深入企业指导服务30多次,外出打假数十次,保护了商标专用权,同时也为企业成功争创驰名商标取得关键性证据。
“政府经营城市和培育发展名牌是完全一致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事情。增强名牌意识,培植名牌经济,形成名牌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桐城市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人这样评价。
据了解,今年桐城市力争注册商标达到1700件,商标注册量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本报记者林国庆本报通讯员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