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公公先后离世。她含辛茹苦,精心侍候病重年迈的婆婆,并将三个未成年小叔子和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如今,在桐城市双港镇福桥村,提起47岁的王丽云,村民都由衷地赞叹不已。
1989年和1990年,王丽云的丈夫、公公相继离世。王丽云擦干眼泪,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不能让这个家散了,要照料好卧病在床的婆婆,将三个未成年小叔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拉扯大。
为着这份承诺,20年来,她没有上过县城,既当儿媳,又当嫂子和娘,辛勤耕耘着8亩责任田,守护着一家老幼。那时,农民还要缴纳农业税以及乡统筹村提留,可她从没少缴国家、集体一分钱一斤粮。她说:“也不知那日月是怎么熬过来的,逢年过节,没添过新衣服,没吃上肉。 ”三个弟弟都在读初中和小学,每年2000元的学杂费,真是愁坏了她。于是忙完农活,她就走村串户收废品卖,又到镇上的塑料厂干打包工,就这样,让三个小叔子读完了初中。而今三个小叔子都由嫂子含辛茹苦培养成人,并都在嫂子的张罗下娶妻成家。
1997年的一个雪夜,婆婆患上急性痢疾,上吐下泻,王丽云揣上收废品的80元本钱,背起婆婆一头扎进雪夜,深一脚浅一脚赶到镇卫生院时,已累昏倒地。医生说再迟一点,病人可能严重脱水休克了。
2003年与2005年夏,她的两个儿子先后考取大学,每年需要2万元的学杂费。她既高兴,又担忧无钱交学费。这时三个小叔子来到她的跟前,双膝跪下来:“嫂子,你为我们梁家付出的太多,两个侄儿的学杂费,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我们出! ”于是老大梁清洁卖掉两头肥猪送来3000块钱,老二梁双庆送来了修房子的7000块钱,老三梁小双也向老板预支了2000块钱的工钱。
而今她的两个儿子均已大学毕业,都在某外企做高管。今年春节回家,他们归还三位叔叔借款时,都被训骂回头:“没有的事,拿回去代我们好好孝敬你妈妈! ”为减轻两位叔叔负担,她的两个儿子已在镇上盖起6间楼房,将奶奶接过来颐养天年。
如今,78岁的老婆婆汪荣华常常老泪纵横地说:“没有这个儿媳妇,我这把老骨头早埋进黄土了! ”
王丽云的善举感动了四里八乡,镇地税分局录用她为炊事员,并给她买了养老保险。桐城市妇联授予她“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去年9月30日,王丽云被评为安庆市“优秀母亲”。(严迎明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