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桐城市职业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该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还没有形成资源有效共享。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功能,桐城市教育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统筹规划和协调全市6个重点专业和5个重点实习实训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农远”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创新职校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做到互惠双赢。逐步建立起以中高级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类职业培训相配套、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办学模式上,坚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行望溪职校与华祥集团、信邦电子、富士康集团、金海洋汽修等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并建立实训基地,实行开门办学,推行双元制,建立学分制,实现办学单位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建设多个校园实习车间,建立多家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车间授课,学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市场短缺什么,就发展什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面向经济、服务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定向培养、宽进严出和跟踪服务制度。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职校形成品牌专业,主动与就业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推行“订单培养”。在办学方式上,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各职业学校在重视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非学历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促进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示范基地的“酵母”作用,大力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基本满足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需求。发挥市职教联席会议的作用,整合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农委、劳动、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职教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职校管理中,注重引入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并积极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职业教育资格培训基地,切实把“双师型”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同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校任专、兼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桐城市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朱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