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网2月6日消息(通讯员:王凯宏、朱泽卫)近年来,桐城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统筹城乡发展,编织农村“和谐网”。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走出了一条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发展之路,奏响了一曲科学发展的华美乐章。现如今,在桐城市广大农村,农民能够吃上洁净的水,进城能坐上公共汽车,消费购物有超市,生病住院能报销,好多城里人享受的社会福利,他们也开始享受了。
编织信息网,为农民搭建“致富桥”。自2004年来,该市依托互联网,建成连接市、镇(街道)、村的互联互通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农网”。全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文化教育、村务公开、基层组织都将通过“农网”呈现在网络上。同时,该市农业部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初步形成了上接市场、下接农户的农业信息网络。农技信息网的开通及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农民插上了科技致富的翅膀,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该市还着力构建农村交通和信息流通网络,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建成水泥路186公里,油路351公里,农村道路状况大为改观,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编织救助网,为农民上“保险”。近日,该市范岗镇范岗居委会村民张大伯,手里拿着民政部门发放的680元低保金,乐滋滋地说:“今年比去年又增加了,还是政府的政策好啊!”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慈善事业、农村五保户供养等工作为核心,不断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落实农村五保政策,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构建了“老有所养、困有所依、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公共财政更多地倾斜到民生工程上,一个个不断提高的“爱心数字”,如同一条条牢固的保障线,为群众编织出一张张幸福网,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上了社会“保险”。
编织医疗网,为农民保“健康”。自2003年9月,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农民看病、政府埋单变为现实,让农民群众尝到了实惠。目前,该市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30个,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市各镇、村,农民参合率达98.74%。五年来,该市已报销住院78000余人次,报销费用近7000万元。2008年,该市投入资金440余万元,基本完成大关等6所镇卫生院和孔城复东等31个村卫生室建设,新建院、室2600平方米,维修院、室5100余平方米,并投入资金18万元为吕亭、黄甲、孔城等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添置了B超机、心电图机、显微镜、血压计等诊断治疗设备。目前,全市已拥有15所中心卫生院,208个村级卫生室,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床位2.21张,拥有医技人员24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较好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安全,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健康水平。
编织教育网,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近年来,桐城市对农村中小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全市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94362名学生学杂费,为78117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落实547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9.84万元,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270万元。
该市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仅2008年上半年,该市与相关培训机构联合,在五个镇举办农民工岗前劳动技能培训班9期。同时,实行定点免费培训,开设了缝纫、家政服务、电子装配、电脑操作、建筑装潢等10多个适应性高、针对性强的专业,有近1000名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另外,该市还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站等文化服务载体,积极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稳步推进镇(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建立健全了以市、镇、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网点。目前,全市80%的村都有文化活动室,85%以上的村有村级图书室。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212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已通达174个,通达率达82%,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和市民一样坐在家里看上清晰的电视节目,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