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南郊9公里处,“安合”公路的中段———范岗镇,面积134平方公里,人口6.9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这个方圆之地,已经聚集了1000多家制刷企业,以及以此为依托的整个产业链,制刷业产值近9亿元,从业人员上万人,销售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仅制刷业人均产值已超过万元,这幅“地图”构成了中国制刷名镇范岗的产业图腾。
然而,如今的范岗,已经很难让人相信“中国制刷第一镇”的美名了。因为,在范岗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着的却是一堆堆尚待解答的产业化发展难题。
长不大,
是因为“小的”太多
范岗制刷产业长不大,是因为“小的”太多!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某些产业特征上,范岗今天状况都与早先东部地区的专业镇有着几分貌似。但事实上,范岗的“专业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还是有着某些的差异。在这个号称“中国制刷第一镇”的地方,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弱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一。除去竞争,企业之间要么毫无关系,要么就是简单的物质往来,缺乏企业价值互换。这种“碎片化”,是一种比地图上的形象比喻更为本质、更为内部性的“经济马赛克”。
为了尽快摆脱这种“碎片化”的困境,全面提升范岗制刷产业的档次,据称,一个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制刷工业园”正在谋划之中,这个“工业园”可以容纳200家以上的企业进驻,并立志要成为皖中制刷业的“集散中心”。目前,对于范岗镇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吸引企业入市或搬迁到新的“工业园”之后,保证商户不流失,营业不受影响,甚至能更有知名度、美誉度。
然而,要实现这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理想状态”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建筑形态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范岗制刷产业业态档次的快速提升!
据介绍,制刷业投资较小,一般制刷设备5000元,打包机、模具、制柄设备2万元,流动资金10多万元,生产产房也要求不高,在范岗大多数生产商多是以自住房兼厂房,有正式生产车间的极少。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基本是手工操作。正因如此,范岗的制刷企业往往是“一小四低”:企业规模小,全镇员工100人以上的只有一家,50人以上的3家,20人以上的20多家,更多的是以5至10人的小作坊。产品档次低,多数生产低档刷,只能一次性使用;技术含量低,对一线工人的要求仅仅是技术熟练就行;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工艺简单,多数工序以手工完成;产品附加值低,刷子利润微薄,个别品种每把只能赚几分钱。
不仅如此,全镇虽有上千家制刷企业,但因为规模不大,加工能力不强,缺少有真正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单个企业对社会贡献率也不高,年纳税最高的也不超过30万元。
在范岗就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我们装一汽车刷子,抵不上江苏丹阳人一麻袋刷子赚得多。”
“市场虽旺,但没有档次;成交量大,但附加值不高;名头出去了,但形象不起眼。”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范岗制刷业的经济生态环境已经在悄悄恶化。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行业标准,但很少由企业真正在执行。同行恶性竞争,相互拆台,无序竞争等内耗现象普遍存在,结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利润下滑。有人调查发现,有的油漆刷最便宜时已卖到每寸0.105元,基本无利可图。曾经成立的“行业协会”几无作用。而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大多实行低价策略,走低价路线。产品开发或以客户要求为准,或模仿、跟随大一点的企业,没有一贯性,常常随波逐流,长年如此,乐此不疲。
因此,在“大市场”建设中,范岗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新市场”依旧延续该路径,新瓶装旧酒,与“旧市场”又有何不同呢?
“星星”
何时变成“月亮”
尽管范岗制刷产业的上下游都是以小企业为核心,但数以千计的小企业恰恰是范岗人的痛楚所在。
“小作坊式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税收。”镇里的一位领导表示,前店后坊生产由于运营不规范,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同时由于利润微薄,八、九百家小厂即便与一个大厂创造的年产值相同,但税收贡献远远比不上大厂。目前制刷业对范岗镇财政的贡献仅为200万元,不足范岗镇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家。因为无法准确了解“小作坊”的生产销售情况,税收只能“毛估估”:农村每年每人400元,镇区每年每人700元。
另外,由于范岗镇政府管理上千家小厂的成本要比管理大厂高出很多,如新西村2070人,就有78家工厂,村里农户以农舍为厂,兼顾种田,自家劳力再加上几个临时工,就能接受加工订货。所以,与大企业多的镇区相比,竞争力不明显。
在范岗大大小小1000多家制刷企业中,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只有20多家,只有2个省著名商标、5个安庆市著名商标,真正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多,绝大部分是做贴牌,或干脆假冒别人的品牌,范岗只有20余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网络。这几年,虽有企业开始生产高档刷,产品远销国外,但在范岗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所以制刷业产值虽近9亿元,但外贸出口却只有1000万元。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范岗最大的问题是小企业太多,仅在安合公路两边就集聚300多家企业,尤其是手工作坊多,大企业少,缺乏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自创品牌少,仿冒多,利润率低。玉桐制刷有限公司汪靖福算是“范岗制刷第一人”,早年也是做贴牌,1995年创下了自己的“玉桐”品牌,采访中,他称自主品牌产品的利润非常令人鼓舞。
但也有人却并不认同这一看法:贴牌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低端或是利润率低。“做贴牌并不仅仅是生产那么简单,而是提供一种服务,如果范岗把握了中国甚至世界制刷业生产的话语权,一样可以做大,进而成为品牌背后的品牌。”范岗镇刷业中心主任朱小龙说。
“很多人只是看到品牌风光的一面,却没有考虑到品牌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有销售渠道、品牌运营、公司管理等科学化运作,而并非做刷子拿出来卖那么简单。”朱小龙分析说。
范岗的困惑还不止于此。产业集聚能力弱是范岗制刷业的又一块“短板”:据不完全统计,范岗每年消耗的猪鬃保守估计价值在4亿元以上,马口铁每月220吨、价值200万元,6.5线材每月700吨左右,每天消耗木材40吨等,这些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外地购进,本地加工,结果是产品、原料“两头在外”,对范岗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危机梦魇下,面对产业发展的颓势,范岗也在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比如抓大放小,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拓展利润较高的欧美市场,帮助企业建立外贸网络,申报产品自营出口权,改进生产工艺,制定统一的行业产品标准,规范市场行为等,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来引导产业整合,力争到2010年制刷业产值实现20亿元,争创5个省著名商标,10个以上安庆市著名商标,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对于中国制刷名镇———范岗来说,最强的一环是生产能力,而最弱的一环则是自有品牌,或行业生产要素整合。可以说,现在的范岗,已经站在了中国制刷产业转折的十字路口上,前后左右都是路,但究竟哪一条路最适合范岗,这是范岗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范岗,制刷业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某些产业特征上,范岗今天状况都与早先东部地区的专业镇有着几分貌似。
本报记者林国庆本报通讯员陈 俊张植骏 王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