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近年来,桐城市立足市情,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农业科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农业综合开发手段,全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首先,该市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中心任务来抓。自1998年以来,争取项目24个,投入项目资金1.07亿元,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将33.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9.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万吨,粮食亩产提高150公斤,项目区年受益农业人口32.81万人,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较非项目区人均增加近200元。
其次,该市推行“三个围绕”,全方位构建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羽绒及水禽主导产业,筹措资金8470万元,从2003年起,连续对羽绒加工企业安徽鸿润集团及安徽霞珍集团重点扶持。安徽鸿润集团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床上用品生产出口基地,“鸿润”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量出口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围绕优势农产品优质粮产业,将安徽乐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从几年前的粉丝小作坊迅速扶持发展壮大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纳税320万元;围绕特色农业茧丝绸业,扶持桐城市双龙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5000亩,每亩基地可为农民年增收3000元。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这三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在企业与农民间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并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带动农民致富较快、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壮大了县域农业产业基础,全面提升了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
再次,该市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标杆,依托县乡两级农业科技部门,投入科技推广经费240万元,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及新技术的推广,编制并免费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0万余份,培训项目区群众2万人次,培养造就了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投资21万元,在新渡镇和大关镇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站,对项目区实行“五统一”管理:统一改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护。用科技武装农民,以科技提升效益,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据测算,仅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一项新技术,每亩地可减少肥料成本8.2元,肥料利用率提高3%,同时平均每亩地增产14.6%,增收41.8元,新渡镇项目区1.6万亩土地,每年可节本13.1万元,增收66.9万元。
其四,该市结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建成农田防护林网4万亩;进行项目整合,与市能源办紧密协作,推广实施以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成玻璃钢沼气池和工程塑料沼气池147口,并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发展循环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江志国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