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近年来,安徽桐城市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全力推进财政改革,为公共财政构筑良好的制度平台。2000年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零户统管”;2001年启动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对市直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2004年对所有乡镇实行“乡财县管”;2008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2009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破冰”。一系列、全方位财政改革的背后,折射出该市财政管理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
紧紧围绕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去实施改革。
2000年以前,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在银行开设账户过多,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乱收乱支现象时有发生,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由来已久。为正本清源,2000年该市所有乡镇在单位会计主体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由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这种“零户统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的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为“乡财县管”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2001年9月份,该市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办理各单位的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档案管理等业务,撤销了全额财政供给单位在银行设立的各类账户,取消了单位会计岗位,市直近100个财政全额供给单位财务全部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与运行,更好地落实了“收支两条线”政策,掀开了该市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序幕。
公共财政改革紧锣密鼓。桐城市政府采购中心于2001年6月经批准依法设立,几年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强化制度建设,规范采购程序,遵循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更优和服务更好的要求,采购规模逐年扩大,涵盖货物、服务和工程。2008年,政府采购项目预算5000万元,实际支付合同金额4400万元,节约资金600万元,综合平均资金节约率达12%。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该市正在积极组建招投标管理局。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许多乡镇财政收入规模下降,财政支出范围缩小,2004年,该市决定对所有乡镇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以乡镇为核算主体,成立“乡镇财政管理中心”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乡财县管”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节约了乡镇支出,确保乡镇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同时从制度上保证了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独立核算主体不变,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自求平衡的积极性。
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去促进改革。
为有效化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中暴露出来的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重钱轻物、重购轻管”、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2008年该市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全面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遵循“政府所有、授权经营、租赁使用、依法监管”的原则。在全面清查、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市直88个全额拨款单位国有资产移交中心统一管理,共涉及国有土地110宗,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国有房屋建筑物面积约13万平方米。对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促进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部门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又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又包括预算外资金收支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是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将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努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改变财政对一些预算外收入只负责收支管理而不能统筹安排使用的局面,切实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该市2008年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2009年全面启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均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同时根据安徽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分别作为一个预算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基层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改革范畴。2009年79个部门的近700个单位全部编制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达15亿元。
长期以来该市一直实行分散的收付制度,财政支出以拨列支,在这种模式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资金运行效率比较低,到达最终收款单位的过程较长,财政资金在中间环节滞留时间长;二是财政监督管理难以到位,拨出去的钱容易发生一些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缺乏有效手段;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比较低,难以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该市将从2009年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变账户设置,将会计核算中心的财政性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改变收付方式,建立收支直达的资金运行方式。实行先支付后清算,财政资金在最终到达收款人之前,一直保留在国库。
紧紧围绕有利于发展、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去推进改革。
财政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个渐行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阻力不断释放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收支两条线”的阻力重重,步履维艰,到部门预算改革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不是因为改革的难度在变小,而是因为财政改革促进了发展,发展带动了改革的内在需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作为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三驾马车”相继实施,互相联动,不仅从制度上规范了县乡财政收支管理行为,而且从软环境上为该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财政改革充分保护和调动了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促进了三个显著变化。一是促进了财政收支规模的显著增加。2008年该市一般预算收入达7.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达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和5.1倍;二是促进了财政实力的显著增强。改革促进了财政管理的规范,相得益彰,管理规范又促进了财政实力质和量的飞跃。有实力,财政主动“埋单”才能底气十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财政为“保工资、保运转”而捉襟见肘,而今日该市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共投入4000万元组建银桥担保公司,壮大国有担保机构实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年投入超1000万元,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促进了财政运行质量的显著提高。2006年安徽省财政厅出台《安徽省财政强县奖励办法》,办法对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增幅及所占比重等作了细致规定,不仅要求收入规模上台阶,同时财政运行质量也要上水平。该市财政综合改革成效显现,顺利跻身财政强县奖励范围,获得每年1000万元的奖励,并有望在2010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陈顺根雷鹏 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