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桐城已进入“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安徽省卫生先进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市”“安徽省农村改水改厕先进市”“安徽省无鼠害县城”行列,各项防疫工作成绩显著,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6.5岁增长到73岁,相关健康指标已经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今年5月,桐城市合管局的负责同志将2万元医疗补偿款送到双港镇潘赛村村民张松林的手中,至此,张松林儿子住院医疗补偿费达到了5万元,成为全市享受新农合补偿费用最高的患者。“20元参保费用竟获得如此多的补偿费。”张松林热泪盈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合作医疗真是好啊!”
2003年,桐城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年来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加强基金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给农村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民参合积极性高涨,不再是“大病扛、小病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08年全市14个镇、街道的224个村都开展了“新农合”工作,实现了国务院和省政府、市政府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100%村的目标,参合农民达到571189人,参合率达97.12%,比全省平均参合率高出7.2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10位。今年1—7月,全市共有125317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受益率为21.87%,因病住院获得万元以上补偿的有117人,其中1人获得最高补偿5万元。
新农合给桐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镇级卫生院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以试行门诊统筹和镇级卫生院补偿标准相对较高等等优惠政策和国家、省、市大力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为契机,该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三权上划后,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业务收入逐年上升,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心卫生院可开展上腹部手术,农民可就近在乡村诊治。社区卫生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全市有7所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均可就近去社区诊疗和进行康复保健。
目前,该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已由1978年的5561.891/10万降至2000年的173.12/10万、2002年的129.69/10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1989年完成了以省为单位第一个85%的目标,1993年完成了以县为单位第二个85%的目标,1996年完成了以乡为单位第三个85%的目标;脊髓灰质炎由于每年开展强化免疫,已达消灭指标,百喉已10多年未发病,丝虫病1997年达消灭指标;1993年消灭了恶性疟,防疟成果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达消灭指标;麻疯病已于1994年达基本消灭指标。血吸虫病继1974年达基本消灭标准后,2000年全市钉螺面积缩小92.99%,病人数减少了99.95%,并已有9个乡镇76个村达阻断传播标准。碘缺乏病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专家评估组的评估,确认本市碘防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了国家规定的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胡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