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视窗2月8日讯 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徽省桐城市近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建设文都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强市。桐城市紧紧围绕“文化桐城”建设任务和“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全面彰显桐城文化工作特点,在继承传统中探索创新,促进艺术生产更加繁荣,文化服务更加优良、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着力提高桐城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桐城市每年开展历时半个月“文化下乡”活动,在全市14个镇(街道)巡回演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提升送戏质量,规范送戏下乡管理和考核,实行场次、演出目标制,市黄梅戏剧团每年深入各乡镇送戏达158场。坚持“走出去”战略,去年还远赴淮南、山西等地演出20多场,扩大了桐城影响。丰富送书品种与档次,累计向镇和学校赠送图书2000册以上,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2131”工程,“2131”公益放映覆盖全市城乡,每年累计放映2100场次。
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桐城市积极争取省文化厅支持,成功跻身于全省3家文化重点扶持县之一,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华创造了有利条件。争取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文化建设,高标准配备了图书新馆,安装了图书馆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黄梅剧院整体维修工程,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顺利竣工,完成桐城文化博物馆建设工程立项,加快建设文化大楼维修扩建工程,夯实文化建设根基。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桐城市上报了孔城等5个镇国家文化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大关、范岗、孔城等3个镇文化站建设即将竣工。加快建设“农家书屋”,上报了35家农家书室建设情况,打牢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础,繁华农村文化事业。创新精品艺术生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桐城市突出重点剧目生产,投资近百万元创作了大型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公演20多场,观众场场爆满,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桐城市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梅戏《胭脂湖》,前年首次亮相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剧目播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该剧还荣获了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金黄梅奖”,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重点修复和完善了省、市级保护单位余珊墓、张秉文墓、尹宽墓及文和园游步道,搜集整理了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将《铸胎掐丝法琅工艺》申报为省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省与国家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传承机制。(汪桂云彭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