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徽日报:和谐“六尺巷”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派”的故乡——桐城市,其城区西南一隅,有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它东起西后街,西抵环城路,巷南为宰相府遗址,巷北为吴氏宅。巷墙高2.6米、块砖垒砌、青灰色。巷长100米、宽2米、地面均由鹅卵石铺就。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有“懿德留芳”、“礼让”之语。牌坊下有一照壁和山石,分别刻有“六尺巷”简介和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句。

  据《桐城县文物志》、《桐城县志略》、《中国名胜词典》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位时清廷废除宰相之职,张英父子二人官高位显,故乡人习惯称其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之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张英的官德和人品一直受到康熙、乾隆帝的器重、老百姓的爱戴。张英随从康熙帝晨入暮归,殷勤供职,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以年迈而乞归故里、清贫闲住于城边的山野龙眠双溪,经常步行到县城,与人交往,施礼谦让,和蔼可亲。即使在位时,回乡做清明往龙眠山祭扫祖坟,遇见挑柴的山民,也总是主动下轿退到路旁,站到草丛中给挑柴人让路。足见其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乃其官德、人品的印证。六尺巷的驰书让墙一事,就是其宽阔胸怀之必然了。直到解放后,六尺巷仍为张英子孙住宅。

  几百年过去了,老宰相和他那“六尺巷”却历久弥香,成为桐城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近代名人曾国藩府内扩建黄金堂,其家人与邻里发生纠葛,他写信给家人曰:张文端公“六尺巷”的故事我们当有所获。家人遵嘱很快妥善处理了此事,传为佳话。

  有人说,“六尺巷”有多长?它比长城还长;“六尺巷”有多阔?它比海面还阔;“六尺巷”有多深?它能装下高山大川。其实,“六尺巷”里装的只是四个字:礼让、和谐。(徐庆寿)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