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含翠,秋水凝蓝。曾经遭遇污染之困的龙眠河,如今正以“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新姿态,完成“幸福之河”的蝶变,沿河两岸居民在绿意盎然间,真切感受着绿色发展带来的河湖之美与城乡之变。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桐城上下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依托自身禀赋、区位优势,将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系统治理,让绿色发展之花绽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生态好水变“兴城活水”
今年,大关镇岐岭水库发现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正是桐城持续擦亮绿水青山本底、提高金山银山成色的又一体现。为持续净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桐城有针对性开展生态修复,对嬉子湖、牯牛背、境主庙等重点河湖实施增殖放流,2023年以来共投放白鲢、花鲢等鱼苗56万尾、螺蚬类526.32公斤;落实“清水北送”专项行动,累计输水总量达28353万立方米,保障区域供水需求;农村供水保障持续加强,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7100万元,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山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全市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常态化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水质达标率超9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为把生态“好水”变成“兴城活水”,桐城加速“幸福河湖”建设,从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等5个方面发力,构建“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便民服务+产业赋能”的综合治理体系,让更多河流成为“守护家园的生态屏障、传承文脉的文化载体、承载幸福的民生纽带、驱动发展的绿色引擎”。截至目前,桐城已建成安庆市级“幸福河湖”142处、省级“幸福河湖”4处、国家级“幸福河湖”1处、“河(湖)长制”主题公园2处;今年建成的龙眠河“幸福河湖”滨水空间推出了文化体验、亲水休闲、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日均吸引客流量超千人。
重点整治变“系统治理”
近年来,桐城以“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构建“一河一策定方案、三水统筹抓治理、四级监管强落实、四项保障固根基”的流域治理体系,精准净化河流“毛细血管”,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陶冲等8个清洁小流域、龙眠河、孔城河、挂车河等综合治理项目,以“山清、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探索“清淤、固堤、生态、宜居”一体化建设模式,让沿岸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河湖生态治理持续见效,是顶层设计的协同发力。2022年以来,桐城共争取上级配套资金约10亿元,压茬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2024年市水利局以水网规划为统领,联合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5家甲级资质团队,组建高端水利规划智库,为全市水利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十五五”时期,桐城从防洪保安、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智慧水利、水利文化等五个方面,已储备项目24个(总投资约47亿元)、谋划项目10个(总投资约90亿元),为长远治水筑牢根基。
水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万亩“桐城小花”茶园、万亩富锌稻田、万亩富锌龙虾基地等特色农业的兴起,嬉子湖“山水+文化”农文旅项目火热运营,为桐城把“水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发展胜势提供了有力见证。
桐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提升社会用水总效率,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双新自来水有限公司和新渡自来水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在中国水权交易所完成每年100万立方米的水权交易;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桐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并通过省、市验收,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完成辖区内取水许可范围内、公共供水管网内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全覆盖,下达取水许可类计划70个、公共供水管网用水类计划58个。2025年全市取水许可取水户审批下达用水量25585万立方;农业节水成效显著,2022年以来改造提升灌区节水灌溉面积6.6万亩,恢复节水灌溉面积1.47万亩,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面积13.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灌溉保证率达 85%以上,亩均节水达240至267立方米。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下一步,桐城将持续以“两山论”为指引,深化“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良性循环机制,深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让河湖清波成为民生幸福的不竭源流。 (陈玉婷 胡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