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一周年之际,作为全国三大印刷包装基地之一的桐城,绿色包装产业正以蓬勃之姿展现全新活力——“绿”动全国、蓄势“出海”。
桐城现有绿色包装企业48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20家,2024年产值达97亿元——桐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公布的这组数据,清晰勾勒出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坚实底盘。
一年来,桐城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集群发展、政策护航等领域持续发力,让绿色包装产业成为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创新驱动 产学研协同攻克技术瓶颈
走进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智能包装等绿色包装产业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去年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王兆中介绍,该研究院由企业入股组建,同时依托温州龙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及高分子检测中心的场地、仪器支持,目前已收集开口剂、机器人关节材料、碳酸钙应用等3个在研课题,并开展供应链集采、数字化车间改造等业务探索,为绿色包装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果正不断涌现。桐城市企业服务中心成果转化与人才服务科科长胡亮亮透露,目前,桐城已促成4家包装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其中,诚庄实业与合工大的产学研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质的飞跃,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此外,金田新材与高校合作的“双向拉伸聚丙烯消光薄膜技术及应用”项目,还获得了安庆师范大学市校合作“揭榜挂帅”项目的立项支持。
创新驱动的背后,是清晰的目标引领。“桐城计划分阶段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到2025年底,绿色包装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8家,2027年将突破80家,2030年累计培育100家;同时推动规上绿色包装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亿元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包装技术策源地。”桐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钱涛介绍道。
产业升级 从智能改造到“品牌出海”
沿着产业升级转型之路,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安徽诚庄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内,数字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企业新引进高端环保设备,由三层共挤复合膜机组发展到现在的七层共挤膜机组,实现了包装材料功能化。“以前生产依赖大量人力,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现在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高不少,产品次品率大幅下降。”该公司董事长汪忠志的感慨,道出了智能化转型的实效。目前,桐城已建成多个基础级和先进级智能工厂,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2024年全市绿色包装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68%,技改赋能成效显著。
今年9月15日至19日,2025年慕尼黑国际饮料及液体食品技术博览会在德国举办,安徽百世佳包装有限公司出海参展,与贵州百世佳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山包装有限公司精彩亮相,展位前国际客商络绎不绝。“与国际行业巨头同台竞争,既自豪又振奋,我们更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该公司董事长江传宝说道。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近年来,百世佳包装公司始终践行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前端,公司对产品原料建立了严格的采购标准与检测审核机制,从源头把控品质与环保属性;在生产过程治理环节,已建成完善的废气、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各类污染物均达标排放,实现生产全流程无害化、洁净化。同时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生产工艺优化、设备节能改造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举措,持续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成功达成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能源低碳化运行的“双重目标”。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桐城创业者便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叩开了塑料包装产业的大门。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规模化、现代化产业集群;从依赖手工的粗放生产,到智能自动化的精准制造,桐城塑料包装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蜕变。如今,桐城的塑料包装产业已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大批优秀企业,产品覆盖食品、医药、日用品等多个包装领域。
“协会要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既要强化引领、推动创新,为会员企业做好服务、凝聚行业力量,也要规范秩序、优化环境,更要带着企业打开国际视野,加强对外合作,让桐城乃至安徽的塑料包装产业在全球舞台上更有分量。”安徽省包装技术协会塑料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执行主任、桐城市包装行业协会会长苏本璋说道。
集群发展 产业链协同释放集约效应
如今的桐城,绿色包装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安徽小蚂蚁集采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家由诚庄实业、天乐进出口等企业合资成立的集采平台,整合全市每年200万吨原料需求,与卫星石化、神华石化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亿元,为企业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该公司负责人许雪琼介绍,集采平台凭借规模优势,让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中更具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力。
在产业合作与招商领域,桐城创新思路频出。通过“本土企业+上市公司”重组模式,促成铭慧城包装与福建南王合资成立布袋王公司,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今年产值预计可突破5.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2亿元。钱涛说:“目前,江西省一家上市公司已明确在桐投资意向,我们还在探讨由政府、平台公司、上市公司、基金公司合股组建企业并购基金,力争三年内推动一家绿色包装企业上市。”
精准招商实现了产业链“补链强链”。桐城编制绿色包装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招引可降解材料、高阻隔膜、医药包装、工业包装等高附加值产业项目。2024年以来,已新签约绿色包装类亿元以上项目42个,总投资82.86亿元。桐城市包装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开展交流活动,“协会为企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行业动态,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安徽友拓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林说道。
政策护航 全程服务为企纾困解难
政策支持与高效服务,是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在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重点项目直通车”办公室的设立,为企业办事按下“加速键”,服务事项涵盖工商设立登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发改备案、环评审批等工程报建事项,还延伸到建设中的诉求响应、生产中的招工与产需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该办公室负责人王东介绍:“我们要做的就是重点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面对桐城市林源塑料有限公司“高级技工难招”的诉求,市企业服务中心协同市人社局开展3场绿色包装和新材料专场招聘,提供岗位3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针对安徽臻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融资需求,联合桐城经开区经发中心对接银桥担保公司,最终助其在工商银行成功办理500万元融资,企业满意度十足。桐城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副局长周萌表示,桐城通过“财政+金融”组合拳,有效破除企业融资瓶颈,服务实体经济“做优、做大、做强”,以强劲的金融动能助推百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人才保障同步跟进。桐城推动金科印务与海峡高级技工学校开展两批次“校企合作”特训,36位优秀学员与企业签约;目前正积极对接桐城师专,计划设立绿色包装智能制造专业,打造订单班,实现“教师挂职包装企业、企业名师名匠到学院授课”的双向模式,为产业长远发展储备技能人才。此外,“绿色包装贷”今年1至9月共发放5.97亿元,惠及企业91家;“爱企日”专题活动每月举行,面对面解决企业难题……一系列举措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安徽金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琼说:“在‘与企桐行’爱企日——‘绿色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中,我们反映的招工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有政府帮忙,我们的发展底气更足了。”政府的这波“宠企”操作,实现了绿色包装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桐城人“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刻在绿色包装产业的“成长史”上,也将照亮发展的“未来路”。接下来,桐城将推动新渡镇、双港镇、双新产业园深度融合,把南部新城打造成“包装产业创新策源地”,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做精产品,不仅要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更要向着“全国绿色包装产业新高地”迈进,让这一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续写属于桐城的时代华章。 (李晶晶)
图为山明村的“美丽庭院”。乡村与城市发展如何双向奔赴?传统农业怎样焕发新生?一年来,桐城 [详细]
图为市茶业协会高素质农民培育茶叶班培训现场。图为市茶业协会高素质农民培育茶叶班培训现场。 [详细]
图为活动现场。“体重减了8斤,领了奖品——8斤猪肉,这种奖励方式特别接地气,比发奖状更有 [详细]
10月11日,桐城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召开桐城市县级非遗工坊认定评审会,拟认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