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明村的“美丽庭院”。
乡村与城市发展如何双向奔赴?传统农业怎样焕发新生?一年来,桐城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耕“三农”沃土,以乡村生态宜居为底色、发展特色产业为引擎、守护粮食安全为底线,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用力,全力打造兼具颜值与实力的“桐城样板”。
深秋的桐城,乡村画卷格外动人。走进双港镇山明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金黄的田园与蜿蜒的村道相映成趣,整洁的文化广场……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如今,这样的“美丽乡村图景”,已成为桐城乡村的普遍模样。
近年来,桐城始终以“美丽宜居”为目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先手棋”—— 聚焦垃圾清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三大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乡村建设“多规合一”,同步实施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旅游环线打造、庭院经济培育和村庄绿化亮化工程。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桐实现“全域覆盖”,累计建成164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其中省级107个、安庆市级18个、桐城市级39个,重点打造了7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15个示范村,乡村“颜值”与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提升,也为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按下“加速键”。
“现在人们生活幸福、精神愉悦,环境又这么优美。大家都称赞党和政府把咱老百姓放在心上,关怀得很到位。”山明村村民汪恕才说道。
图为位于龙腾街道、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富锌水稻新品种培育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桐城更注重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动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转型,实现城乡产业“双向融合”。
如今,“中国锌谷・桐城智源”这一标签已成为桐城农业的“新名片”。为打响富锌产业品牌,桐城不仅举办富锌产业发展论坛、发布《桐城锌米白皮书》,还建成“中国锌谷-桐城富锌农产品展馆”,本地富锌农产品还先后亮相上海农交会、合肥农交会、东盟食品博览会等重要平台。在品牌引领下,桐城持续夯实富锌产业根基,启动龙眠河、孔城河流域44平方千米区域土壤锌元素详查工作,建成 35万亩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建成2片各5000亩的省级指挥田。截至2024年底,全市富锌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8亿元,“锌元素”正变成农民增收的“金元素”。
“现在,合作社的供货订单不断,得益于我们大力发展富锌农业,亩均增收能达到200元以上,也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桐城市天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峰说道。
图为山明村一角。
推进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是底线。桐城始终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摸排,桐城初步核实全市耕地面积77.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68.78 万亩,并制定专项规划,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年,上级下达桐城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同时,2.08万亩高标准农田补建项目也加速落地,其中,1.38万亩补建项目已完成县级验收,0.7万亩补建项目已启动规划设计。一片片良田正成为桐城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压舱石”。
桐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东表示,近年来,桐城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1万亩,粮食年产量超48万吨,切实端牢了“饭碗”,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深化农村改革,盘活乡村各类资源,激活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富锌产业,并成功引入凯盛智慧农业等重大项目,为“三农”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提升乡村面貌方面,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精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奠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桐城样板”。 (余大国 吴琦 陈芳)
图为山明村的“美丽庭院”。乡村与城市发展如何双向奔赴?传统农业怎样焕发新生?一年来,桐城 [详细]
图为市茶业协会高素质农民培育茶叶班培训现场。图为市茶业协会高素质农民培育茶叶班培训现场。 [详细]
图为活动现场。“体重减了8斤,领了奖品——8斤猪肉,这种奖励方式特别接地气,比发奖状更有 [详细]
10月11日,桐城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召开桐城市县级非遗工坊认定评审会,拟认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