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王圩灯会:记得住乡愁 守得住传统

2019-07-23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蒋林园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王圩灯会 乡愁 传统
       初夏的王圩,一畦畦碧绿的稻田纵横交错,一只只振翅的白鹭自在闲游……对于访谈到此的桐城师专暑期调研队员们来说,这里不过是一处安静闲逸的村落,然而对于祖祖辈辈寄居于此的王圩人来说,波澜不惊的日常背后最令他们引以为傲的还是王圩灯会延亘数百年的舞龙传统,它饱含着世代相传、敦亲睦族的美好夙愿,沉淀着敬天保民、安邦乐业的文化记忆。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王圩灯会70年变迁调研中,队员们有幸耳闻了许多关于王圩灯会的传奇故事。



 图为王圩灯会会馆陈设的祖传龙灯骨架,保存至今有几百年之久。

 
  年过八旬的王忠杰老人,是王氏宗族中最年长的前辈,也是我们首先访谈的对象。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自1952年就参加舞灯, 60多年的舞龙头经历,练就了他一身精湛的舞龙技艺,说到祖传“老龙灯”的历史渊源,老人拉开话闸娓娓道来:
 


图为王忠杰老人讲述王圩灯会的历史渊源。

 
  元末明初,王氏先人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扶老携幼一路迁徙到桐城境内,因路途艰险被迫丢弃了不少随身物品,唯独一副祖传的“宝贝”龙灯骨架时时被谨慎保管,一路肩挑背驮,眼看人力不足继续携带龙架显得力不从心,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时,同行汪家因随身物品不多且人手充足,答应帮忙捎带龙架,不久以后两家均落户桐城,王家见汪家觊觎龙架久无归还之意,便上门讨要,汪家将龙架据为己有拒绝归还,无奈之下两家只好对簿公堂。公堂之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持不下,县官老爷决意以双方舞龙技艺的高下判定归属,最终可想而知,王家凭借精湛的舞龙技艺赢得满堂喝彩,龙架因此物归原主,不过,双方约定,每年出灯之际,王圩龙灯得首先到汪家拜年,以示感激汪家携带龙架之功,这也是王圩灯会闰年正月初二出灯必从汪家开始的缘故。一场风波演变成了祖祖辈辈传扬的美谈。在场的几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在他们朴素的的言谈中,我们对王圩灯会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王圩灯会浩大的阵势,严密的组织,精彩的龙套,以及数百年来传衍不息的传奇历史无不令人惊叹不已。
 


图为王佳友老人、王圩灯会会长王超和队员们一起查看王氏族谱。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要拿命去换也要保护好。”采访中老木匠王佳友指着身后他亲手参与建造的灯会会馆,显得十分激动,反反复复念叨着这句话。在老人的指点下,我们仔细查看了建国以后王圩灯会历届堂主坐堂出灯的情况,确如所述,每逢闰年灯会便沿袭旧例出灯,极少中断,仅有记载的近70年中只有两次停灯的情况,一次是因为文革,一次是遭遇水灾。其中文革期间王氏族人为了保护龙架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破四旧运动中,龙灯演出也被视为封建迷信遭遇重创,龙灯会散了,用于表演的锣鼓道具也被烧毁,龙架自然也难以幸免。王氏族人忧心如焚,为了保护祖传龙架,族中几位年长的老人秘密商议,龙架供在香阁上也太招人耳目,必须将龙架分散隐藏,其中老实忠厚的王兴华、王兴两兄弟比邻而居,且家中建有隐形阁楼,适宜于存放最重要的龙头、龙尾。这两兄弟和族人一起齐心合力共同保护龙架,龙架才免遭劫难最终得以保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逐渐繁荣,农民生活逐渐富裕,1982年,为了重续宗族传统,王佳友主动提出坐堂,中断许久的龙灯会又重振雄风,重新回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中。
 


 图为双港文化站李毛杰站长、省级传承人钱殊杰向队员们介绍王圩灯会出灯盛况。

  “老祖宗的传统不能断。每逢灯会出灯,工作再忙,路途再远,大家都会竭力克服困难赶回来出灯。”在众多的访谈对象中,灯会花篮队的歌师王亚丽,——这位已经远嫁异地的王圩女儿,说到王圩灯会由衷感叹“想过去,我们女孩儿人人以参加灯会为荣,做梦都想扮演八仙里的何仙姑,有些庄严的仪式场合还会刻意避忌女孩,不过,新时代不同了,我不仅能参加演出,从2012年开始,我都是被邀请回娘家参加灯会的前期决策会议,作为王家姑娘,我有义务有责任让灯会的美好传统传承下去。“热情开朗的王大姐还现场演唱了自己编创的那首《王圩灯会之歌》:“文都桐城一古镇,人杰地灵为双港,双港有个青城村,王圩龙灯美名扬。闰年出灯送吉祥,祈顺祈福祈平安,锣鼓喧天人气旺……舞动生活新气象,龙的传人舞龙灯,文化遗产代代传”



图为王圩灯会花篮灯歌师王亚丽女士在为队员们演唱自创的《王圩灯会会歌》。

  悠扬的歌声回旋在王圩的上空,余音绕梁、回味不绝的声韵里不仅饱含着王氏祖先的浓浓乡愁,民俗活动的文化韵味,还有美好生活的幸福咏叹……(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蒋林园 )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蒋林园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