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综合资讯 > 周边

安徽潜山:深山里的博士村,逆水行舟用力撑

2019-08-27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储北平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潜山 软件研究

          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潜山市槎水镇有个小山村,河水却由东向西行,故名逆水村。逆水距城区60多公里,青山环绕,溪水潺潺,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一切显得秀美而和谐。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只有3000人的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却走出了40多名博士、硕士以及300多名本科大学生,大学以上学历竟高出全村总人口的10%,成了闻名遐迩的“博士村”。

         “穷莫丢书,富莫丢猪”

        逆水地处天柱山后山腹地,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到1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但穷则思变,乡亲们都认定一个朴素道理:自古华山一条道,改变面貌靠读书。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乡亲们的口头禅。

        逆水河两岸山头,有的像狮子大象,有的像龙头宝剑,村中一直流传着民谣:“狮象把水口,宝剑插龙头;读书学习好,就能中诸侯。”以此激励孩子们发奋读书。不少人家墙壁上都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条幅,从小养成孩子好学上进习惯。

        村里孩子爱学习守纪律是出了名的。记得第一次到学校,原以为陌生人出现,孩子们生性好奇定会喧哗,但令人吃惊的是,居然只是抬头看看,随即注意力又回到书本上。

        走出一名大学生,脱贫一个小家庭

        逆水孩子不比吃穿比学习,谁家孩子成绩好,谁家就是村民心中光荣户。家里有人考上大学,走出门身板都挺得直。如今,村里一家几个大学生,连续两代都是大学生比比皆是。

        中科院博士操云甫,已是我国软件研究方面知名专家。在他带动下,他侄子、侄女都考取了大学,一家走出4个大学生。现在南京军区工作的陈传学,读大学时,除助学金外,都是乡亲们东挪西借的钱。如今,他已把兄弟安排在外面打工,把家搬到村镇重建。现已是完中骨干教师的储著彬,也是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他父亲在世时常年卧病在床,每年就花去医药费近万元。他母亲含泪说:“要不是孩子争气,我这个家早没了。”英国华人社区领袖、法国一级教授、世行高级财务官、中科大超导博士……逆水村走出的博士,足迹遍布世界。

        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做贡献,对小家庭来说,就等于踏上了脱贫之路,减轻了政府压力。尽管如今上大学已不再稀奇,但小村尊重知识传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未来博士还会越来越多。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地位最高的是老师

        逆水河畔的逆水中心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完小,村里人都从这启蒙。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与周围简陋农舍比,学校操场宽阔、楼房高耸、设备先进,令人称羡。

        在逆水村,教育总放在首位,老师地位最高,看到最多的标语是说读书。春节前后,村民便挨家挨户请老师吃饭,谁家请不动便没面子。有的家长只要办大事,都把老师请到,以此沟通感情,谈孩子学习情况。家长们把老师当亲戚看待,老师则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村里人尊师重教,老师们殚精竭虑,把爱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

        正值壮年的操天龙老师,被同事誉为“老黄牛”,为不耽误一节课,他一直默默无闻带病工作,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教学上。2008年的一天,他倒在讲台前,临终时手里还握着半截粉笔。

        捐资助学,回报桑梓

        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口袋殷实了,在教育投入上逐年加大,很多富起来的村民,纷纷出钱出力支持教育。

        小学老校区原是由一家祠堂改建,运动场地狭小。上世纪90年代,乡村决定搬迁,时任浩川林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储浩川,带头捐款30万元。当时,民办老师工资全由企业出,潜山最高。当时,储浩川还设立助学基金,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一直坚持到今天。储老现已年过八旬,但鹤发童颜,还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常为关心下一代奔波。

        仰智慧是地道逆水人,多年经商有成,他个人向母校捐款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智慧基金”,对贫困户子女上学给予资助。

         走出大山的人,反哺桑梓,为孩子们注入奋斗动力。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办学,村民真心支持教育,已成为逆水村的成功模式。(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储北平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