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综合资讯 > 周边

安徽长丰:凤凰涅槃获重生 回乡创业惠乡民

2019-08-2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杜刚 曹涛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他从18岁起闯荡人生,学过手艺,开过小饭店,身负重债,一贫如洗,住过桥洞,最终历经千番磨炼,受尽百般酸苦,成就了别样人生。小有成就之时,他回到家乡建设乡村,带领大家一起唱响“幸福生活曲”。他就是长丰县造甲乡双河乡贤徐先行。

         贫困村结出“致富果”

         处暑时节,来到造甲乡双河村红庙岗扶贫产业园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成片的无花果树,一颗颗紫红的无花果挂满枝头。

        “今年的无花果又大又好,欢迎来采摘哦。”8月22日,该园创办人徐先行向游客们推荐自己的无花果。徐先行是扶贫产业园负责人,2018年5月,他开始种植无花果,走上帮带脱贫致富路,让无花果园结出了村民的“致富果”。

        双河村是长丰县的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585户2100多人,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107户255人,多数因病、因残致贫。通过“扶贫园+贫困户”运作发展模式,产业园管理上还优先使用当地贫困户,以带动贫困户务工,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正在该产业园帮忙采摘的贫困户崔强算了一笔账,把自家7亩地流转给产业园,每年租金在3500元,自己再帮产业园管护、采摘无花果,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管护费、采摘费等方面的收入。“以前种粮食作物每亩地收入仅千把块。”崔强说,现在靠流转土地和打工,每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

        背负外债谋生计

        说起园区创办人徐先行,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今年55岁的徐先行从18岁开始学习做包子手艺,做了几年,小有积蓄的他,又从村里搬到集镇,在街头张罗开了家小饭馆。“只要能吃苦,肯干,生意还是不错的。”说到年轻时的干劲,徐先行依旧清晰难忘。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90年代中后期,也正是他三十而立之年,满心闯劲。带着美好憧景,徐先行来到合肥承包了一家企业食堂,准备“大干一场”。“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没干到两年,食堂就经营不下去了。”徐先行说,那次整整亏了20万元。在90年代末,这些钱对一般做生意的人来说都是难以负担的。“那时的心情,真的是近乎绝望了……”

        背上沉重的外债,从2000年开始,徐先行带着母亲、爱人和两个孩子来到合肥四处租房打工。“整整十年,我带着家人四处辗转求生,干过钢筋工、卖过卤菜。”徐先行说,记得2006年的一天,由于母亲得重病,房东怕发生意外,就把全家赶出了出租屋,一家五口人在四里河立交桥洞里住了6天。“那时真的很惨,无以为家。”说到过去,徐先行满脸无奈。

         苦尽甘来历人生

         人生运气的好坏就好比道路的曲曲折折,没有一直的平顺,也没有无尽的曲折坎坷。

        2010年,46岁的徐先行遇到人生“贵人”,助他走上了管道销售行业。“是个浙江人,看到我为人实在、能吃苦,就把我介绍给他朋友,让我在企业做销售。”徐先行说,那时管道少、利润好,没两年我就还了外债。记得有一次,为谈下一笔业务,徐先行坚持了五六天,每天准时到公司负责人办公室打扫卫生烧开水泡茶,最终金石所开,签下了几百万元的订单。

         2012年,徐先行注册了合肥新海建筑管道商贸有限公司,专门代理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管道。近两年,每年的产值都在亿元以上。

       “造甲乡双河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条件允许下,我要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说到回乡初衷,徐先行满怀眷恋和感恩。2018年,在造甲乡党委、政府的邀请下,徐先行在双河村流转1200多亩土地种植大棚草莓、无花果、太空莲和稻虾共养,并结合乡村振兴,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拥有徽风皖韵、古色古香的农家乐,吸引周边贫困户和群众近百人来此务工,人均增收达到六七千元。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杜刚 曹涛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