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铺村是安徽潜山县的一个丘陵村,位于天柱山南麓,距离县城11公里,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近年来,该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铺就了一条抓党建、促发展、创和谐、奔小康的路子。
负债变富裕 摒弃脏乱差
2005年,黄铺村由分属3个乡镇的3个村撤并而成,辖64个村民组,共1812户、7238人。合村之初,仅账面负债就多达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经过12年奋斗,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成为潜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走在黄埔村,花园果林遍山野、家家户户住“别墅”。全村已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了1/3的自然村落,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获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最美乡村·黄铺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已成气候,中国美丽宜居村庄正在申报。
黄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抛荒现象严重;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的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现在的黄铺,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泥巴岗打造成了经济林,绿色产业向全村各个角落延伸。
夯实基层党建 选好带头人
黄铺村合并之初人心散、债务多、矛盾大,党员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对发展没有信心。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老书记李向东主动让贤,在换届选举中推荐原村委会主任王绍南担任“当家人” 。上任后,王绍南坚持立人先立己、立己先立志,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建立健全村干部考勤考核等制度,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先锋指数考评等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迅速把党员群众凝聚在党组织身边,激发了全体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会一课”等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点,是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传家宝”。黄铺村党委12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地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紧密结合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黄埔村党委坚持人人上讲台、个个讲党课,用的都是本村干部、党员的正反事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邀请敢讲真话、利益相关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点评,干部、党员再围绕点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真正“红脸出汗”。
黄埔村还创新民主议事方式,将“四议两公开”拓展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增加了党员议事会初议、实施过程公开和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开展,时时处处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使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党员意识、党性觉悟不断增强。
黄埔村党委始终把引领新风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党风、带社风、淳民风。推行干部“负面言行清单”,与个人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挂钩,让干部“不说过头话、不做出格事”。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对党员支持重大项目、参与脱贫攻坚、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实行加分,对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完成党组织分配任务等实行扣分,每季度公开党员得分情况,晒给群众看。
党建强村 产业富村
黄埔村“两委”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实现了起步、发展、壮大的“三级跳”。2006年,面对巨额债务,村“两委”不等不靠,抢抓3个千亩林业基地落户黄铺的机会,村干部自己当工人,上山“清表扫障”,苦干3个月,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第一桶金”。随后,村里通过承接土方工程、建设安置房等,还清了欠债。2008年,黄埔村“两委”抓住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契机,建成标准化厂房1.4万平米,引进20多家企业,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余万元。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黄埔村党委提出了“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将农户土地和林地流转到合作社,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等稳定可持续产业。目前,全村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水稻、油菜基地1.15万亩,建成桑葚、蓝莓、葡萄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成为潜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