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秀平正在照护病夫吴丰收。
当村庄还沉浸在晨曦中,金神镇孙桥村杨庄组王秀平家的灯总是最先亮起,王秀平又开始新一天的奔忙。这样的操劳,王秀平已坚持了整整十二年,她用无怨无悔的守护,为病夫吴丰收和一双儿女撑起了一片晴空。
2013年,厄运袭击了这个普通农家。正值壮年的吴丰收突发中风,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顶梁柱倒下去,持家的重担便压在妻子王秀平柔弱的肩上。彼时,家中两个儿女尚在求学,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骤然中断的经济来源和巨额医疗费带来的债务,巨大的茫然与压力几乎将王秀平吞噬。然而,眼泪未干,王秀平已将悲伤深埋心底,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每天凌晨,王秀平一天的忙碌从此开始。她轻手轻脚地起床,先为吴丰收准备洗漱温水,小心翼翼地帮他擦拭身体、按摩僵硬的四肢,防止生褥疮。接着是准备早饭,一勺一勺地喂到丈夫口中。吴丰收因病痛和长期卧床,情绪时常陷入低谷,每当这时,王秀平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计,坐在床边,握着他无力的手,用最轻柔却最坚定的声音一遍遍安抚:“别怕,有我在,天塌不下来。”
生活的重压,从未压弯她的脊梁。丈夫的病掏空了家底,后续的医药费、康复费用和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像沉重的石头压在王秀平心头。为维持生计,她像陀螺一样连轴转。除了精心照料丈夫,她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农闲时节,她四处打零工,只要能挣钱补贴家用,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抢着干。生活的艰辛刻在了她的脸上、手上,留下了与年龄不符的苍老,可邻里乡亲们说:“无论多难,王秀平的脸上几乎看不到愁苦。”她家陈设简陋却永远整洁,无声诉说着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
一双儿女是王秀平最深的牵挂,也是她咬牙坚持的全部动力。岁月的磨难没有让母爱褪色,反而使她更坚韧。她从不向孩子抱怨命运不公,而是用自己日复一日的行动,无声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乐观、什么是永不放弃。她告诉孩子:“爸爸病了,家不能散,书要好好读,日子要好好过。”在母亲的庇护下,两个孩子没有被家庭的变故击垮,他们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照护父亲,求学格外刻苦。如今,王秀平的女儿已成家立业,儿子毕业后也在外地企业上班。孩子们脸上自信的笑容,是王秀平用生命浇灌出的最珍贵的果实,是她十二年艰辛付出最温暖的回报。
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夜,王秀平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家。熬过岁月寒冬的王秀平用最深沉的爱、最朴实的坚韧、最无私的奉献,点燃了守护家人的心灯。这灯光虽微弱,却足以让苦难的家庭绝处逢生。王秀平的故事,也在孙桥村流传,成为一曲关于爱与责任的赞歌。 (黄璜 洪启腾)
图为王秀平正在照护病夫吴丰收。当村庄还沉浸在晨曦中,金神镇孙桥村杨庄组王秀平家的灯总是最 [详细]
图为红色宣讲“进社区”活动现场。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弘扬新四军精神、伟大抗战精神,8月 [详细]
图为厉建民捐资援建的陶冲村祠河片区安全饮水工程。在青草镇陶冲村程瓦屋组,一座寻常的两层小 [详细]
图为签约授牌仪式现场。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与桐城海峡高级技工学校共建专业实习基地签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