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务工村民在采摘桑叶。
栽桑养蚕,是传统技艺,也是传统农业产业。大关镇台庄村养蚕人王义深耕蚕桑业,让这一“老手艺”“老产业”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近日,笔者走进王义的养蚕基地,他正在传授上簇采茧技术。“蚕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蛹,别看它这么小,吐出的丝大约有1500米。”王义向笔者介绍道。
今年43岁的王义,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热爱养蚕,痴迷养蚕技术。2006年,在外务工的他决定回乡创业,种桑养蚕。王义考察学习相关种养技术并不断改进,每年能养两季春蚕、两季夏秋蚕,收获的蚕茧主要销往舒城等地的缫丝厂和自主品牌的蚕丝被制作。
精于工,匠于心。择一事,终一生。王义的种桑养蚕之路一经开启,他在传承古法养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出市场上少见的优等上茧棉。为提高蚕茧质量,王义学以致用,采取“无农药化”桑树种植,吃了无农药残留桑叶的“蚕宝宝”一个个健康圆润,蚕丝色泽晶莹,手感顺滑。如今,王义每年培育的蚕茧量达3吨,产值逾16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增收4000元。
图为王义家的现代化蚕室一角。
王义家的现代化蚕室,养殖空间大,通风好,蚕的繁育质量高。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还吸引了周边养蚕户前来观摩。养蚕初期,王义养蚕基地产出的蚕茧全部销往外地缫丝厂,成本高,收入低。为提升养蚕效益,王义不断拓宽产业链,2012年,引进蚕丝加工设备用,生产蚕丝被,2016年注册“皖怡”品牌,先后成立了桐城市皖怡蚕桑种植有限公司、桐城市大关镇皖怡家纺用品店。王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厂指导培训,加工蚕茧,选用上茧棉、手工制作蚕丝被。皖怡家纺用品店生产的蚕丝被蓬松轻柔、冬暖夏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皖怡家纺用品店年收入20多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个。
较之于畜禽养殖,栽桑养蚕“短、快、高”的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蚕宝宝其实浑身是宝,蚕沙可做肥料,蚕蜕、蚕蛾能入药,蚕蛹可制成风味佳肴。下一步,我将继续拓宽桑蚕产业链,同时带动更多有心人学习这门手艺,一起发展桑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王义信心满满地说道。 (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