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谼山,位于桐城市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历史上,它是一处战略重地,扼桐(城)、潜(山)、庐(江)、舒(城)之要,土地革命时期的鲁谼山暴动,就源发于此。
采访项家年老人
一大早,怀着满腔虔诚,我们来到这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采访抗美援朝老英雄老党员项家年。山道弯弯,小车曲折回环,极目处,重峦叠嶂,青山隐隐;俯首去,满目苍翠,绿水迢迢。绕了一道道弯,再泊车走一段山间小路,终于到了目的地——吕亭镇鲁欲山村岩斗村民组。一道短短的石板桥,一块碧绿的菜畦,几个排列整齐的自制土蜂箱,一幢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瓦房。项家年老人就坐在大门口,静静地望着远山。八九点钟的暖阳照在老人身上,给老人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家养的小狗卧在老人脚下,也在静静地望着远山。
项家年老人身体不是太好,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和心脏病,去年4月份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我们看到老人咳嗽不止,都很担心。但老人听随行的村干部说明来意后,愉快地接受了采访。老人生于1934年7月,家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目前儿子都在外地,女儿就近照料他。
那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三年的元月,年仅19岁的项家年在大队里报名参军,先在平坦做了体检,在桐城统一换装后,一群热血青年步行到了安庆。在肖坑钢铁厂休整了一周,从裕溪口上了大轮,后坐车到合肥。从合肥再转车到了辽西,在辽西集中训练一个礼拜后,每位战士写下一份志愿书,纷纷请求入朝。1953年3月,项家年老人随部队到达朝鲜。说到志愿入朝这段往事,老人自豪地笑了。他说他们来到安东,安东离朝鲜很近。当地妇女在鸭绿江边洗衣洗菜,声音说大点,对面都能听见,就像家里邻居一样。
项家年老人的蜂箱
老人在朝鲜8504部队做铁道兵,敌机轰炸道路桥梁,他们负责抢修。他们部队在三九线附近159站,负责维修一个火车站及周边设施。当时敌机轰炸频繁,道路桥梁常被炸得面目全非。部队和朝鲜百姓晾晒衣物,都要注意隐蔽,防止成为轰炸目标。老人回忆起那一天,思路格外清晰。老人说,肆虐的敌机来轰炸,山洞外,炸弹从高空不断落下,震耳欲聋。其中有三个炸弹居然落在一起,道路桥梁全被炸毁。他们部队从头天下午一直抢修到第二天下午,连吃饭都不离开工地半步。没有碗,他们就用帽子装、用手巾兜,甚至用手捧,不知疲倦,生怕耽误抢修工作。
1954年1月14日,是项家年老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在朝鲜战场,他一贯工作积极,敢挑重担,表现优秀,这一天,他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朝美停战后,老人继续留在朝鲜帮忙维修路桥。因为战时运输困难,朝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加上长时间趟冷水,项家年患上急性肝炎,于是年底回到陕西渭南休养。肝炎经过治疗基本恢复后,他又患上严重的胃病。虽经治疗,到现在还未完全恢复,经常遭受胃痛折磨,但老人说他很知足了。想想那些战友,想起停战那天,美国飞机还飞过来遮天蔽日地轰炸,许多战友牺牲在战场……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满是伤悲。
1955年4月,项家年从部队转业回来,被安置在安庆地委会做管理员。六十年代初期,因枞阳县钱桥公社工作落后,他又被抽调到钱桥,任工作队副队长。任务完成后,上级拟将他安置在官青公社做组委,老人思乡心切,打报告经上级批准回到了桐城,被安置在吕亭公社做团书记兼组委。但因长子从小身体不好,白天黑夜,经常发烧抽搐。当时他老家距医院远,看病不便,要走几十里山路。项家年非常体谅爱人,心疼她一个妇女在家带孩子太辛苦,于是在1962年7月辞掉了公职回家务农。在生产队做了两年队长后,他又被调回先进大队(今鲁谼山村)任革委会主任兼民兵营长。他一直在村里工作了八年,其间,因板桥大队只有一个指导员,他和刘海明、项家贵、陈光才(音)几个党员一道组建了板桥党支部,他担任第一任书记,培养了不少党员。1973年,他的小儿子出生。当时生产队按工分值分粮,家里劳动力不够,他又从村里回到了家中,此后一直在家里务农,直至今日在家养老。
项家年老人种植的菜园
老人思维清晰,回忆往事云淡风轻,有一种历经劫难后的安然。老人现在一个人在老家,自食其力,种菜养鸡,还养了好几箱土蜂,家里、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令人肃然起敬。艳阳高照,我们挥手作别。屋后,山泉潺潺;眼前,远山如画。山林有隐士,深藏功与名,致敬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