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综合资讯 > 社会

人老践初心,脱贫担使命

2019-07-2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黄存高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初心 脱贫 使命
        在大关镇麻山村,有一位有着六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年轻时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年老时修身正己,言传身教。他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心中的信仰,他就是麻山村好人汪月仓老人。

  践行初心,树立好形象,做为民服务的老队长。汪月仓老人年轻时秉承父辈的技艺,成为手艺不错的木匠。在那个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年代,虽然家中有老有小,但他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智慧,解决了一家老少的温饱问题。汪月仓所在的小冲村民组,位于麻山西边山脚下,土地贫瘠,由于供不上大水库的水,十年九旱,几乎没有一个丰收年,基本上户户都不能解决温饱,针对这一情况,汪月仓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担任该村民组组长,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他带领全组男女老少,斗穷山,战恶水,修水库,改梯田,彻底改变温饱不能自给的现状。

  九十年代,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生活在山坳的人们吃喝问题得到了解决。汪月仓松了一口气,他主动辞掉了村民组长的职务。周边村民从此习惯叫他老队长。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广大村民已不能满足于肩挑手提,要想富,先修路,麻山村号称十里长冲,由于大山的阻隔,这里信息闭塞,村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想彻底改变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改善交通环境。为此汪月仓没少动脑筋,积极向村“两委”献计献策,在修本村民组的道路下,由于要动用别人家的承包地,他主动拿出自家的承包田作为互换。舍小家,顾大家,使道路顺利贯通。在他的参与和积极支持下,麻山村的水泥路达25公里,几户组组通水泥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方便于村民的生产生活,村容村貌也得到极大地改观。

  言传身教,涵养新家风,做文明家风的传承者。汪月仓与妻子张秀云共有五个子女,上有年老的父亲,家庭人口众多。在过去大集体时期,粮食的取得是以工分多少来定的,汪月仓本人是队长,拿的是生产队的平均工分,妻子张秀云早起晚归,苦做苦熬,养活着一家老小。尽管如此,夫妇二人教育子女非常严格,要忠厚老实,尊老爱幼,上慈下孝,任何事情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只有靠自己的勤劳,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正是夫妇二人的言传身教,他们所培养的五个孩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个个知书识礼,家庭和睦,孝老敬亲。

  自力更生,当好新表率,做艰苦奋斗精神的践行者。人生没有平坦的路,2013年家庭的顶梁柱——其子汪光如,因多年的繁重体力劳动,患上坐骨神经、腰间盘突出等病。作为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的他,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一下子失去收入来源,其时汪光如的两个女儿均在读书,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汪月仓不等不靠,主动拿出自己的养老金,动员其他子女,同舟共济,帮助儿子渡过难关,而他们夫妇二人生活简朴,每日过着青菜萝卜大米饭的日子。针对汪月仓家中的实际问题,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经识别程序,麻山村将其家庭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汪月仓得知情况后,对党组织千恩万谢。汪光如在众姐妹的鼎力帮助下,病情趋于缓解,妹婿崔执明带其到常州的工地,从事轻体力劳动并参与工地管理,收入也相对较为稳定。2014年10月份,汪月仓表示:比他家经济困难还有许多,现在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本人家庭已完全具备“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脱贫条件,主动申请脱贫。

  2015年,汪月仓的孙女汪丽娟如愿以偿的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就在汪丽娟去上海上学不久,张秀云由于年龄大,加上平时操劳家务,突然在家晕倒,经市人民医院诊断为中风,虽全力抢救,保全了性命,但老人从此落下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种情况,汪月仓老人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伴的任务,他告诉子女们,安心忙自己的事,尤其是儿子,家庭刚刚脱贫,党和政府对我们已经照顾很多了,不能再给政府增加负担。要求儿子安心在外务工,媳妇安心陪孩子读书,照顾老伴由自己一人承担。从此,他洗衣做饭,家里家外一人承担,无怨无悔,对待老伴他细心照顾,喂吃喂喝,擦洗身子,端屎接尿,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骄阳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张秀云日渐恢复良好,饮食正常,能自理吃喝。由于汪光如安心务工,收入正常,汪丽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在上海实习,小孙女汪梦梦,也梦想成真,顺利地考入桐城中学。一家人稳定脱贫,无返贫迹象。

  汪月仓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年轻时,尽其所能,奋勇拼搏,竭力为人民服务;年老时,响应号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虽然是为了家庭,但也是为党分忧的具体体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了自己的余力。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黄存高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