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综合资讯 > 社会

姜有明 退伍不褪色 潜心养殖助脱贫

2019-04-01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桂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黄甲镇石窑村姜有明是退伍军人,今年35岁。10年前脱下戎装后,扎根乡村钻研养殖,几番起落,不仅自己有所收获,还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在当地传为美谈。
  石窑村是纯山区村,九分山场半分地,还有半分是宅基。村民除了外出务工,别无他路。这里穷,也富有,那就是山清水秀。近年来,石窑村山场的价值逐渐被人发现,外地人来投资开发,挖了小老树,种下绿茶苗。一时间,石窑村的山场成了香饽饽,当然,这是后来的事,姜有明一退伍回家就开始了他的筑梦之路。
  姜有明看中的当然是山场啦,靠山吃山嘛。自家5亩山地就在房子的右前方,一览无余。他用网丝作篱笆,自然放养土鸡。山冲里的一片梯田,有的种了庄稼,有的撂了荒。姜有明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租下山冲的10多亩梯田,除盖了两间简易的鸡舍外,其余的种玉米、种蔬菜,鸡吃的是绿色的玉米、蔬菜,还有山上的虫子、林间的青草;鸡粪发酵后还到田地里,是天然的农家肥。鸡们活泼可爱,姜有明干得起劲。他甚至在城区清风市菜市场外围租了一个门面,打出了“石窑土鸡”的招牌。但那年他没有鸡卖,他败给了开春的一场疫情。眼看着鸡们耷拉着头和翅膀,他束手无策。第一季,投放的1000多只鸡苗未及茁壮便纷纷倒下,不几天功夫,只剩下了200来只。姜有明眼泪往肚子里吞,他把死鸡装进麻袋里,驮到后山深埋了。首战便沉沙折戟,6万元安家费几乎全赔了进去。有没有鸡卖,租金都是要交的。地里的菜长得泼泼漫的,就拿菜去卖吧。
  他也不顾那剩下的鸡了,死活由它。把剩下几千元买了一辆三轮车,给人跑脚。不管下一步干什么,总得赚点本钱啦!
  还好,那200来只鸡好像是要抚慰姜有明那被泼了冷水的心,一只只活蹦乱跳的,产蛋率高。一颗鸡蛋一元钱,被城里人看上了,买了的还来买,回头客多了,“土鸡蛋”+“高山蔬菜”这么看好,姜有明决定再尝试一把。
  2015年,姜有明又尝试着养了1000只豚,这些憨家伙一个个都成灵了;哪知2016年的一场洪灾又让他五味杂陈,1600只豚成天泡在水里,一下子死了1400多只,又损失了10多万元。
  “搞养殖风险大,钱卖到腰包里才算是钱。”姜有明感触良多。
  姜有明每天的作息规律性很强。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戴头灯走田埂,到鸡舍里捉鸡,到地里摘菜,城里人都讲究吃新鲜的菜呀,带着露水的才好。一大早到店铺,杀鸡、拔毛的活都是自己干。妻子项顺莲也是一把好手,他们是自由恋爱的,当初就是看上了姜有明的勤快。他们在城里置了房产,老家的活计由父母顺带照应。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小学一个幼儿园,一家人和和美美。
  自种自养的农特产品不愁销路,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姜有明接收了吴方贵家寄养的500只鸡,吴家获得产业政策补助5000元。姜有明按每只10元回购,吴家又获利5000元,该户2017年如期脱贫。贫困户杨正权来讨教养鸡的事,姜有明到他家察看了地形,指导他利用竹园做放养场地,还提供技术保障。2017年,杨正权获利2万多元,顺利脱贫。目前,姜有明带动贫困户10多户,他们或种菜,或家养土鸡,姜有明代销,户均增收1000多元。
  姜有明家电视机一般情况下锁定央视七频道,军事频道、农业频道都是他喜欢的。“致富经”栏目更让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说:“现在越土的东西越好销。”眼下,姜有明准备养黑土猪,再建个合作社,搞“种养+”,预计带动蔬菜种植120亩,辐射带动贫困户40余户,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争取人均增收3000元。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桂云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