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在孔城镇南口村汪桥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邻里纠纷在“六尺巷调解法”的巧妙运用下成功化解。唐某胜和唐某高两户村民从“老死不相往来”到“握手言和”,见证了传统“礼让和谐”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这场积怨源于两家地盘纠纷,多年来,两户虽仅一墙之隔,却因矛盾深化到见面不说话的境地。今年,南口村在汪桥组开展“宜居桐城”示范村庄建设,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村庄整治的首要难题。
负责该村民组的村干部崔逊爱同志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调解,而是深入运用“六尺巷调解法”,以“听、辨、劝、借、让、和”六字诀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开展调解工作。
“两家矛盾表面是地盘之争,实质是心结未解。”
崔逊爱先不着急调解,而是像走亲戚一样,分头串门。他坐在唐某胜家的板凳上,听他倒了一肚子苦水;又到唐某高家里,耐心听他讲自己的委屈。等摸清了两家的"心结"所在,他才拿出"六尺巷"的典故,笑着劝道:"老辈人都说'让他三尺又何妨',咱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为这点小事堵心这么多年,值当吗?"
转机出现在村里清理环境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邻居唐某根家的柴垛需要找个地方堆放,正好能用到唐某高家地界的一个角落。崔逊爱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把两家主人约到一起。
起初,气氛还有些尴尬。但在崔逊爱的撮合下,唐某高看着唐某胜,终于先开口了:"堆就堆这儿吧,也占不了多大地方。" 唐某胜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声道谢。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退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锈死多年的锁。两双手终于再次握到了一起,几十年的隔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围观的村民们都鼓起了掌,说这真是"六尺巷的新风"吹进了村里。崔
这一成功调解案例是桐城市推广“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文化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在全市范围内解决了一大批矛盾纠纷。
南口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该案例将成为全村学习的典范,今后将继续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推进乡村治理,让“礼让和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如今,走进汪桥组,整洁的村容村貌与和谐的邻里关系相得益彰。六尺巷的古老智慧,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邹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