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28省道,从市区往东行驶约10千米,便是千年古镇孔城镇区,你能见到投资1400万的孔城滨河公园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假山亭榭,小桥流水,一溜排开的香樟……一个古朴淡雅却不失靓丽的新孔城步步呈现。再往前行驶,占地面积达100亩的换乘中心正在建设,直达景区的明东路刚刚建成,吕蒙北路正在拉开……
近年来,孔城党委政府立足“工业强镇、旅游带动、双建提升”的三大发展战略,旅游开发大手笔做大文章,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改善了群众生活,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村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濒临坍塌的孔城老街获得新生
开发前的孔城老街,因年代久远,经年失修,外观破旧,结构变形。新街建成后,年轻人与部分商家迁出,老宅被逐渐废弃,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开始出现坍塌,几处临街商铺也因火灾化为废墟。古镇老街的商业繁华不再,商铺急剧萎缩,老街居民居住质量严重下降,老街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北京中坤集团看中孔城老街,拟对老街房屋实行收购,加以整修。党委、政府高瞻远瞩,觉得这是挽救老街,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是拉动孔城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将老街开发作为全镇的“一号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实施,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创先争优。在对老街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老街区域现有产权房屋征迁实施方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置,安置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安置。
2011年3月,老街核心区域二甲至八甲的300间临街房屋整修复建工作结束,修缮后的老街,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修复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1年5月1日,孔城老街举行了试开街,“安徽第一古街”的雄姿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镇政府投资300万,建设占地面积达10亩的景区停车场及环街道路,铺设地砖,亮化、绿化。2011年国庆,孔城老街举办风情节,吸引了数十万的游客,国家及省级媒体大幅报道,影响波及全国,辐射海外。2012年国庆,老街景区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吸引北京、武汉、厦门及长三角的大量游客网上订票,随旅行社组团或自驾游来老街。不仅增加了景区的收入,拉动了镇区的消费,还提升了孔城老街及孔城镇的知名度。
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华东地区仅存的体量最大、最长、最原汁原味的一条明清老街,旅游开发价值极大。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抓旅游开发,大力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来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外商投资建设的孔城旅游小商品市场,目前征地300亩,计划投资约3个亿,此举将极大地推动老街旅游的发展,丰富孔城的旅游商品市场,促进就业,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围绕旅游产业衔接,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引导村民根据区位资源优势,广泛吸收外资,积极培育发展与旅游相关的配套产业。如南口“刘老根生态农庄”建设、“碧玉晴岚生态园”建设、农家乐项目、美食广场建设等。“刘老根生态农庄”项目由安徽海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流转土地1000亩,一期投资8000万,充分利用福建刘老根集团成熟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打造餐饮、商务接待、休闲娱乐于一体,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生态庄园。“碧玉晴岚生态园”位于桐城八景之一的“桐梓晴岚”所在地,规划总面积2000—3000亩,项目集科研生产、苗木培育、畜禽养殖、蔬菜种植、观光休闲与社会养老福利于一体,实行生态立体开发,多种经营。景艺园林分区培育女贞、榆树、五角枫等多种造型优美、奇特的绿化树种,省内独家经营。老街居民重拾传统工艺,米饺、孔城水碗等特色美食重放光彩,万春园米饺传承人王莲梅做的米饺供不应求,她说:“孔城老街整体开发之前,一天卖不出200个米饺,现在游人多了,我忙得够呛。”镇区新增宾馆6家,原先几家宾馆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也进行了立面装修与内部设备添置。镇区周边村借老街开发契机,积极引导村居民就业与创业,发展经济。如中心村,引导村民到老街景区从事建筑、餐饮与环保等工作;桐梓村,流转土地2100亩,引导村民在镇区及周边从事商业及服务业,这既扩大了就业渠道,又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红庙村,引导村民从事花卉种植,提供给老街景区与镇区,拥有苗木花卉200亩,目前正在扩大规模,同时,他们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招商引资来“孔城印象”这一著名饮食品牌。
始创于嘉庆年间历经200余年岁月风霜的孔城同裕商行,今年在孔城老街重新开张,成为老街推出的明清时期商业街区游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的特色食品“木捶酥”、“蟹壳黄烧饼”深受游客青睐。
孔城老街的成功开发,游客的大批量增加,扩大了孔城的名气,也使孔城的土地价值步步升温。2011年,孔城土地收入约一个亿,其中一块地拍得540多万每亩,这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提高了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使得政府有财力、有豪气拉开城镇建设框架。
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张
近年来,孔城旅游大发展,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扩张城镇框架。一年多的时间,投资5000万,启动了明东大道、莲花路、滨河西路、马塘路等城镇主干道建设,把镇区的原来三纵四横道路扩展为五纵十一横,道路条数翻了一番还多。“要想富,先修路。”在镇区外围,可以看到一条条道路在拉伸、在绿化、在美化。如今的镇区,连久住的人,让他说镇区有多少路,他也难说得清楚。
镇区道路增多了,城镇框架拉大了,党委政府接下来做的事就是完善城镇功能。投资3.8亿元打造的孔城综合大市场项目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铺面2万平方米,住宅面积6万平方米。大市场分为农产品交易区、建筑建材区、家具家私、小商品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五大功能区,是集零售、批发、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项目建成后,可安置商业铺面500余间,住宅500余套。该市场将成为桐城乃至周边县市最大的农村综合市场,这对于促进流通、规范市场管理、拉动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大旅游及城镇功能的完善角度考虑,规划用地100亩,于228省道旁建设换乘中心,换乘中心的建成将使孔城的交通环境与秩序上一个新台阶,也极大提升孔城旅游城镇的品位。此外,按申报AAAA景区要求,投入资金约1200万添置垃圾桶、人力垃圾车、洒水车、清扫车,新建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安装各种路灯,栽植行道树,亮化绿化了镇区环境;在吕蒙路入口处和吴城路出口处放置50余吨文化石各一个;对吕蒙路、龙达路两侧的房屋安装了霓虹灯;228省道边政务新区及滨河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品味。2011年,孔城镇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
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原先我住的老街九甲的编泥(泥湖竹篾)房子,阴暗潮湿,在里面活受罪,现在搬进了安置小区单元楼,窗明屋亮,老来还享起福来,感谢政府。”这是七十六岁的老街居民姚大年的肺腑之言。老街居民汪学宏对洪涝印象最为深刻:“54年大水,69年大水,83年大水,大水一来,壁子就到了,房屋像被活剥了一层皮,现在好了,住进了安居楼,不用担心发水了,这好事做梦都没有想到,得感谢共产党”……
老街旅游开发,受益最大的是老街居民。位于孔城第一路与孔昌北路之间的安置房,建筑层高为五层,属廉租住房安置小区,专供老街直管公房租赁户租赁使用;位于孔城二环路西端,建筑层高为三层,属私有住房安置小区,专供老街私房户的安置。老街旅游开发,周边的中心、桐梓、红庙等村居也受益匪浅。它们抓住老街开发的良机,大力建设村庄道路,维修涵闸、堵门,与镇区路网连为一体;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拆除破旧的老屋,建设中心村庄,把易涝不保收及居住在圩堤上安全存在隐患的住户,集中迁移到镇区周边安置,改善了村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中心村抓城镇建设机遇在明东路建设新村部,红庙村也正积极规划建设新村部,改善办公条件,同时使村部成为镇区靓丽新景观。此外,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五保户的养老工作,占地23.5亩,累计投资350万元的孔城敬老院一期工程,建成了综合楼一栋、住宿楼2栋,可容纳100人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目前二期工程也即将完工。孔城敬老院成为社会各界好评的花园式单位。
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文明创建对提升孔城整体形象,增强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委、政府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旅游产业的重要任务来抓,提升了镇区形象,提高了村居民素质。到过镇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镇区除框架拉得大外就是环境整洁,节日来是这样,平时任何时候来也是这样。如此整洁的环境,除了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巨额投入及创新管理外,就是百姓的自觉维护了。
五四青年节团员、青年去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聊天,给老人梳头、洗衣服,送去温暖与关怀;爱心妈妈与留守孩子结对,带孩子到孔城卫生院体检与逛孔城老街。每天傍晚,文化站里、街头都有群众在跳广场舞;节假日,文艺爱好者自发地聚在一起,表演孔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节目——打连湘、打腰鼓与十番锣鼓。
第二届桐城文化节,中欧企业家论坛与诗歌朗诵会均由北京中坤集团承办,党委政府为文化节增光添彩,积极装扮镇区,建设八甲桐城文化名人馆及进街文化景观墙,让文化节嘉宾未进景区即能感受老街徽风古韵与浓浓的文化气息。
旅游开发,一花引来百花香。目前党委政府积极做好二期河东圩、柳林圩1500亩土地的征地、460户房屋的拆迁安置等工作。做好旅游产业衔接。着重打好“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和“农家乐”三张牌。
孔城今后将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意识,充分发挥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努力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孔城主导产业来培育,努力使旅游产业成为孔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强保障
旅游开发,产业发展,关键在镇党委政府决策,根本在党员干部执行力。孔城镇着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努力使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意志上来。保持克难攻坚的精神状态、创先争优的豪情壮志、苦干实干的过硬作风,为孔城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切实加强思想建设
全体镇村干部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联系孔城镇实际,切实增强六种意识,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机遇意识、廉洁意识和公仆意识,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走符合孔城实际的发展路子。
(二)切实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活动,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着力提高镇村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兼顾、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梳理检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步建立起涵盖镇村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促进镇村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
(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工作作风是加快孔城发展的重要保证。将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重锤放在确保党委、政府政令畅通上,全力打造一支务实、高效廉洁的镇村干部队伍,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效,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切实加强组织建设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组织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