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双河村村民展示腌制好的腊肉。
冬日寒冷干燥,是适合制作腊货的时节。年味渐浓,腊货登场。在孔城镇双河村,几乎家家户户架起竹竿,晾晒腌制好的腊鱼腊肉、咸鸭、咸豚、香肠等腊货。冬日阳光下,腊货独特香味在乡村中飘散开来,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烟火气息。
小寒过后,腌制腊货的人便慢慢多了起来。双河村姚庄组的村民程国发便是其中一位。今年66岁的程国发说:“我做腊肉、咸鸭等腊货已经有20多年了,每年大概要做三四百斤。这些腊货除了自家食用、馈赠亲朋,还对外销售。”
腌制好的腊肉便于储存、寄递,对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更是排解乡愁的“家乡味道”。“在外地工作时,老家的腊肉是我最想吃的几样美食之一,难以忘怀的总是乡愁。”曾在北京务工的陈为说。
临近年关,腊货“吃香”。双河村解放组村民张桂英的小作坊内,工作人员一边处理着电话订单,一边将成品腊肉打包发送,忙得不亦乐乎。线上线下在这里买腊肉的人很多,在此“托售”腊肉的村民也很多。目前,村民制作的腊肉“托售”价格达到每斤36元,最多的一户“托售”腊肉已挣7000多元。
在双河村,制售腊货已成为群众增收新渠道。生猪养殖、腊货制作、对外销售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水产、畜禽养殖业的附加值。近年来,电商直播新业态的兴起,当地腊货销售渠道更宽,农民不用担心腊货“卖不出去”。张桂英创办的“张徽英咸菜”便是电商销售腊货的代表,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特别是当地脱贫户纷纷发展养殖业,制售腊肉、咸鸭、咸鱼、咸豚等腊货,在“预制菜”产业链上对接大市场、走上致富路。
双河村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双河村将进一步延长“预制菜”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让地方美食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兴业致富。(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