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孔城镇桐梓村:集思广益“聚民智” 变废为宝“塑美景”

2023-04-06 来源:孔城镇 撰稿:邹庆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孔城镇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清粼粼的河面,袅袅的炊烟在恬静的乡村升腾,菜畦篱笆,粉墙黛瓦,蜿蜒的水泥路,两旁缀满缤纷的小花,似繁星点点,与皎洁的路灯辉映,演绎星月童话……


image.png



  天堂圩——原孔城镇桐梓小学的所在地,1967年建校,培育了好几代人,一大批乡贤皆出于此,虽然因时代的发展学校停招了,但当年的鼎盛依然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借助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桐梓村村组合力,克难攻坚,让村庄羽化成蝶,完美蜕变。

  前两年,村庄也进行过整治,拆除了一些非法搭建、无功能建筑,还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大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但群众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丢乱扔等陈规陋习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于是整治之风一过,村庄又回归脏乱差的面貌,如何根治?桐梓村用了“两招”。

达成共识

  统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确定整治项目后,第一时间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在家的悉数参加,会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明确工作思路、整治内容,在取得大家的一致同意后,推选了村民小组理事会,工作开展后的矛盾协调、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就由理事会承担,真正做到村民的事情村民办。学习典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终将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如何建,如何巩固,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也是难题。为了改变群众固有的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村党总支组织带领村民代表15人,赴大关镇百岭村高摆组学习环境整治典型经验。当一幅幅干净整洁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呈现,大家在赞叹之余都信心满怀,纷纷表示,一定要带头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美化好。听取意见。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听取建设者的工作思路,汲取上级领导的工作经验,集思广益,共同谋划,众人划桨开大船,大到房屋的拆建,小到一草一木的维护,都集中商讨,尽可能尽善尽美。


“废物”巧用

  在整个整治过程中,坚持废物利用,修旧如旧,以旧换新的原则,此举不仅省去了大额的支出、避免了浪费、让群众养成了节约习惯,也避免了拆除的建筑材料再次成为垃圾,可谓一举多得。

  桐梓村对拆除的10处无功能建筑产生的砖瓦、行条、椽子等材料用于厕所、围墙等重建,拆除的碎砖石用于道路硬化垫层。天堂圩属圩畈区,地下黄沙资源丰富,此次砌墙粉刷的黄沙均采取就地取材。利用周边夹石厂废弃用土计200余车,填平了黑臭水体、大坑小凼10余个,护坡达1000平方米。对大面积整平区域进行绿化,适逢市区绿化提升,将废弃绿化小苗用于该区域植绿,节约资金5000元。除此外,“徳上高速”建设途经本村一蓄水大塘,约80米防护栏被拆除后成为“废品”,村“废物巧用”,安排车辆、人员将废弃防护栏运至天堂组,安装在新清淤的塘埂,约30米,节约资金5000元。大部分农家都有竹园,因其超强的繁衍能力使得它在有些地方泛滥成灾,侵占耕地,也影响人居环境。为变废为宝,此次整治大量使用竹栅栏,通过能工巧匠,将群众无偿提供的竹子,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精致的竹篱笆,取代了参差不齐颜色各异的破网破布,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邹庆)


来源:孔城镇
撰稿:邹庆
责编: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