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近年来,黄甲镇深入开展一系列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的行动,不仅让人民群众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成为了文明乡风建设的受益者。黄甲镇先后荣获省文明镇、卫生镇、生态镇、森林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黄甲镇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主要做法
持续宣传动员,推动入脑入心。黄甲镇坚持线上线下宣传同时发力,对移风易俗进行多维度宣传。线上利用公众号、朋友圈等载体,对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内容进行大力宣传。线下组织张贴倡导文明新风、传承传统美德等主题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宣传画等800余幅,制作发放文明餐桌、文明公约等各类宣传品3000余份。经常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向村民分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倡议书,上门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教育和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弘扬“厚养薄葬”传统美德,让文明新风在全镇干群中入脑入心。
加强制度管理,促进常态长效。一是及时成立黄甲镇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移风易俗工作细则,通过压实工作责任,不断健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强大合力,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二是“村民说事会”、红白理事会引导有力,全镇8个村围绕孝亲敬老、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内容,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纳入村规民约中,引导群众按“规矩”办事。三是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级文明创建考核,要求各村通过立足实际、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
强化阵地建设,推动以文塑人。一是大力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全镇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活动室、理论宣讲室、健身活动室等五大活动室配备设施齐全,经常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二是提升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大力提升全镇志愿服务站的服务水平,开展以移风易俗、家庭美德、家风家教、法律知识、健康卫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开展婚丧嫁娶“简办、新办”活动,倡树文明节约、个性现代的婚嫁新风;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活动,倡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文明新风;开展新年文艺表演、狮灯会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倡导先进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
选树身边典型,激发群众自治。一是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创办“好人宣讲”课堂,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带动群众学习典型、争做典型。二是党员干部率性垂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行报告制度、履行移风易俗承诺,带头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倡树新风的践行者。三是实行“积分制”管理,评选“积分之星”,将“积分”纳入“信用积分”管理,激发村民通过参加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村级事务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提高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热情,变干部“唱独角戏”为全体村民“跳集体舞”。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思想转变不彻底。推动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是根本,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移风易俗表面上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移风易俗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软指标,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对移风易俗工作的认识高度不够。
文明建设不均衡。由于部分村的村级经费不足、配套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也不均衡。经济基础好的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软硬件设施更好,村民积极性更高,文化生活也更丰富,反之则相对较弱,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主体配合不密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全社会的事业,各区域和各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当前,各职能部门、部门与镇村彼此力量稍显分散,难以进行资源整合,致使部门作用发挥不到位,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推力不集中。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对策
抓住关键少数,促进思想转变。作为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起着领导和推动作用的“关键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发挥着实践和示范作用。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二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政策、方式方法的把握,不断提升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先进带动后进,促进协调发展。一是适当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让各村积极根据本村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移风易俗活动。比如说黄甲镇汪河村从村内选拔多位熟悉传统乐器的老人组成“红白礼事”小乐队,为操办“红白礼事”的家庭提供质优价廉服务,有效解决治理盲区。二是开展试点工作,从实践中摸索工作经验,随即全面推广先进做法。例如“信用积分”管理,前期在石窑村岭脚村民组进行试点,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随后组织其他村互相学习借鉴,让“信用积分”在全镇范围内良好运行,实现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改善、文明素养提升。
联动自治结合,形成整体合力。统筹下好“一盘棋”,整合各方资源,推进移风易俗常态化。建立文化、环保、公安、民政、农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分部门条线制定相应监管措施,形成党委政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同时要增强群众自治功能,进一步加强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强化村规民约的监督执行,有效规范村民行为,革除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真正得到实惠。(朱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