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唐湾镇的村民都纷纷进城务工、求学,导致农村房屋、宅基地、农田闲置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种状况,唐湾镇进行调研规划,总结有益经验,有针对性探索解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和茶园等优势,盘活农村房屋、宅基地、土地等闲置资源,发展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种植体验等新兴产业,拓展村民增收空间,取得了初步成效。
整合资源,为旅游乡村添活力
在唐湾镇东北部,位于桐城、潜山、舒城三县交界处,村内景点众多,“古色”旅游是它的闪亮“名片”,也是它的关键词之一。恬静秀美的小山村,拥有众多古遗址和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人前来。
“原来村子交通不便,好多人为了工作和孩子上学都搬到城里去了,茶季一过,村里就没有人了,冷清得很。”村民彭儒柏说。
彭儒柏的老宅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位于唐湾镇古民居内。唐湾村上排门古村落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民居群是唐湾历史文化最绚丽的一笔,遗存丰富,民风犹存,吸引了许多游客。如今彭儒柏在附近开起了小餐馆,收入可观。
村里的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们抢抓机遇,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创办农家乐,提供住宿、餐饮等休闲观光服务。在旅游旺季,这些住宿、餐饮单位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年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
村民朱晓琴早年在外地务工,有了一些积蓄,后返乡创业,承包茶园、办茶叶加工厂。2019年,朱晓琴将自家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办了一家农家乐,为前来旅游的客人提供住宿、餐饮服务,收入十分可观。并带头成立苗尖寨旅游合作社,出资10000元入股,占20%股份;苗尖寨合作社40户村民每户出资1000元入股,计40000元,占80%股份,合作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游,将古村落、停车场、茶园、农田委托合作社统一经营,每年享有保底收益。
近年来,随着许多村民进城务工、求学,杨树村农村房屋、宅基地闲置问题日益显现。如何盘活这些资源,使其产生经济效益,是村“两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逐步探索中,杨树村尝试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将外出村民闲置的房屋、宅基地有偿征收过来,用作修建民宿、对外出租等,结合当地现有的优质资源,让闲置资源发挥出经济效益。
今年5月,位于杨树村的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能源建设重点项目,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小山村带来了发展契机。
村集体合作社将闲置的房屋、宅基地出租给施工单位,作办公、住宿、餐饮用房及施工材料用地,盘活了农村房屋、宅基地闲置资源,让村民和村集体从中获得了收入。
唐湾镇蒋潭村整合资源,通过红色驱动发展红色旅游。2019年投资210万元修复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同时兴建教育广场、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2021年4月竣工,6月24日正式揭牌开馆,目前累计接待参观学习约30000人次。
下一步蒋潭村将利用大塘初中闲置房屋筹建市委党校教学点,投资修建大独山生态公园登山步道,建成后将与相邻的中共“桐怀潜”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陈列馆、大独山烈士陵园串联成一条红色游学线路,从而打造为全市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全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与全市干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盘活资源,让产业乡村更富有
唐湾镇蒋潭村立足山场资源,发展茶叶、有机大米、中药材等农副产品。村党支部统筹成立桐城市雾聚岭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高山茶园300多亩,建设茶叶加工基地10余亩、加工车间700余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桐城小花”生产线3条。吸纳当地劳动力300余人,为村集体创收达27万元,带动全村仅茶叶收入达到600万元。
为切实提高茶叶品牌,村合作社争创“雾脊岭”牌“桐城小花”并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荣获安庆市国际茶叶博览会银奖,2014年荣获桐城市茶叶评比一等奖。
茶叶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看到了契机,他们决定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将自己的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后自用或出租,用于茶叶的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等,蒋潭村村民叶正义就从中尝到了甜头。
“现在茶叶品牌打出去了,不愁卖不出了,去年我花了几万快钱改造老房建成新房,用来做茶叶加工厂,自己加工,也做代加工,一年就能增收10多万元。”叶正义说。在唐湾镇,像叶正义一样改造老房用于产业发展的村民有许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发展成效显著。
此外,蒋潭村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将70亩农田,每亩一般农户330元、贫困户350元标准转租“翠萍农场”经营。通过种植有机水稻,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发展有机农业,目前已带动57户农户增收,村集体年获得分红收益1.15万元。同时借助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环境气候创建“山親”牌大米,2019年该品牌荣获中国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交易会会展产品金奖。
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收入水涨船高,村民闲置房屋、宅基地、土地农田也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唐湾镇实际,坚持“生态立镇、特色强镇、旅游活镇、人文兴镇”战略,坚持“红色+绿色+古色”发展模式,聚焦发展高质量、镇村高颜值、生活高品质,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