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黄甲镇村民进城务工、求学的情况明显增多,农村房屋、宅基地闲置问题日益显现。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致使村容村貌受损,土地资源浪费。黄甲镇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依托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集中茶园的优势,利用“两闲”盘活发展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旅游、餐饮民宿、采摘体验等新兴产业,拓展农村农民增收新空间,取得了一定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两闲”+旅游,让乡村更热闹。汪河村位于黄甲镇西南方,地处牯牛背水库上游,青山环绕,恬静秀美,村内景点众多,旅游是它的名片,也是它的关键词。汪河村以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契机,有偿征收在外务工村民闲置住宅,用作修建民宿、对外出租等。村民张长飞的老宅盖于上世纪90年代,早已破旧。“原来村子交通不便,好多人为了工作和孩子上学都搬到城里去了,茶季一过,村里就没有人了,冷清得很。”去年他跟村里签订协议,将他的闲置老宅出租给旅游企业,修建民宿,每年有1.5万元的收入。村里的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们也抢抓机遇,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创办农家乐,提供住宿餐饮休闲观光服务,在旅游旺季,更是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位,年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汪河村党总支书记毛立新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人气旺了,每天都像生活在景区里。宅基地盘活后,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每年各项租金收入达30余万元。”今年来,汪河村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1800平方米,闲置住宅 19幢,带动农民就业7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 10万元,涉及19户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30余万元。
“两闲”+产业,让乡村更富有。石窑村主导产业是茶叶种植,村两委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桐城双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在河西、新建两个村民组流转山林地520余亩种植安吉白茶,解决了4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务工收入人均可增收8000元。茶叶产业的带动也让村民看到了契机,他们决定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将自己的闲置住宅进行改造后出租给茶商用于茶叶的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等。村民占万生就尝到了甜头,“去年,我花了五六万改造老房建成新房,用来做茶叶加工,一年就能增收10多万。”像占万生一样改造老房用于产业发展的村民不在少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发展成效显著。石窑村章屋组村民黄九胜以前在南京开实体花店,随着线上销售模式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建设家乡的一股热情,他决定回村创业。说干就干,他开始注册抖音平台账号,种植土特产和绿植,考察调研鲜花的快递与保存,但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就是直播场地的问题。于是,他将爷爷家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重新修建,并承租了邻居家的旧宅,终于打造了一个样样俱全的直播间,通过直播销售农村农产品和各类绿植等,获得了大量点赞,粉丝已经过万。目前,黄九胜每天线上直播四小时,每单可收入5—10元。“我上午抖音直播一个半小时,已销售38单。在节假日时,最高一天能直播销售300单。”通过直播,黄九胜每年可创收10万余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几户村民的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两闲”+规划,让乡村更美丽。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收入水涨船高,村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也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而要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做好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村庄治理有安排,做好村容村貌、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污水排放等方面的长远性规划。杨树组村民早年间在外地就业和买地建房,老家的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居住质量较差,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村两委着力于人居环境改善将杨树组整组房屋拆除后重新规划、统一设计,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提升村组整体面貌。“现在好了,经过整治以后,村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我真想马上回去看看。”在外务工的胡青苗说到。黄甲镇通过对各村进行“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使得村庄整体规划更加协调,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让乡村真正成为“看得见产业、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